对于这部分内容,我相信大家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般来说,只有两种有宏观内容的考试不会考is-lm模型:
水平极高的,或者是极低的。
其他的所有考试,几乎必考无疑。
(也许不考模型的内容,但会考你“政策”之类的,其实一样。)
我想仅仅“无数次”的考试带来的真题,我也看过好些遍了吧?
但对于IS—LM—BP,真的都掌握了吗?
我看未必。
请看下面我半年多前,愚昧的提问:
问题1:有效需求理论中,为何对于宏观的生产,仍然存在C0(自发需求)?
自发需求不是对于个体函数的参数吗?
问题2:I被认为是r的函数,所以才有了后面的I=S的IS均衡曲线,但为何G和r无关呢?
问题3:如果G和T相同,是否就可以把G从投资乘数里面去除?可是为何没有G0(自发政府费用)呢?
问题4:希克斯和汉森设计了两个模型,把凯恩斯的理论数学化了,似乎过程并不复杂。
那为何凯恩斯自己不这样做呢?(别说凯恩斯的数学没学好啊。
)
问题5:既然已经确立了两条曲线都是均衡状态,那在两条线交点上,整个社会的生产达到最优。
那不同的理论,比如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其实不过就是假设之争啦?
问题6:IS-LM模型未必是收敛的,那么所谓“政策”调节自然也不会一定能取得效果啦?
在很多题目中,往往直接就说,在某种情况下,应使用哪些政策,这是否也需要条件呢?
问题7:关于乘数效应,是否有一个假设就是,“当投资和政府支出增加时,乘数不变”?
进一步要求存在“无限的生产空间”?
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凭空多了这许多投资和政府支出,反而国民收入还增加了。
问题8:IS-LM模型默认价格不变,应如何理解?是实际价格吗?
但AS-AD模型肯定是变的,是否AD曲线上每一点,都暗示着IS-LM的均衡?
问题9:龚刚老师的书里说,可以从AS-AD推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能够推出来的吗?
问题10:总结上面的思路,当IS-LM模型中的一个点不在两条曲线上的时候,
所谓“政策”对它的影响,和它在线上的时候影响相比,是完全相同?抑或有程度上的区别?
问题11:进入开放经济,BP为何其一定通过IS、LM的交点?
[em04]
大家不要鄙视我啊,现在我已经大部分都明白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22:06:03编辑过]
以下是我阅读过的链接,其中比较有趣的,随着讨论的进展,还会增加。
多恩布什第六版的某处疑问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3940-1-1.html
小心翼翼
https://bbs.pinggu.org/thread-5621-1-1.html
高鸿业关于挤出效应的定义问题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56437-1-1.html
货币供应量增加怎么导致利率下降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422-1-1.html
关于ISLM曲线违背凯恩斯观点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9374-1-1.html
LM曲线上到底哪段属于“古典区域”?
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258-1-1.html

当然还有本人的这篇:
IS-LM的综合讨论帖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2739-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10:44:52编辑过]
虽然大家都知道了(滚瓜烂熟了?),我还是要保证帖子的完整性啊,呵呵。
IS-LM-BP概述:
1、IS 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2、LM曲线描述的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组合点的轨迹。
3、一方面,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有货币市场供求决定,也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了;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即货币市场的均衡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 因此,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分析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
4、由于IS-LM模型没有涉及对外贸易和外资,因此,它基本上是对封闭式经济体系的阐述。如果加入国际收支(BP)的内容,则希克斯一汉森模型就发展成了"IS-LM一BP"模型了。这也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模型。
该模型表示,由于外贸余额是收入的函数,资本项目是国内利率的函数,假定国民收入上升,则会引起消费增加,接着进口也会增加。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就会产生贸易赤字。为了消除赤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须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而资本的输入必须以高利率来吸引。因此,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必须同国民收入同升降,于是在IS一LM曲线上增加了一条正斜率的国际收支曲线BP。该曲线表明:收入上升,利率也上升,从而使资本流入,由此弥补贸易赤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10:52:29编辑过]
相关知识点汇总楼: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马歇尔—勒纳条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
EFO模型(斯堪的纳维亚模型)。
(这些东东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哦,只是名字长得像——都有人名,我就放在一起了。
)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s)提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模型,简称M-F模型),即通常所说的经典M-F模型。
该模型指出,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动汇率下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听起来很简单,各位谁有兴趣,可以跟帖讨论下细节)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表明的是,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Vx,Vm分别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Dx+Dm)>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作为这个理论的一种应用,工业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多是高弹性的工业制成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货币贬值的作用较大。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多是低弹性的商品,所以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出口低弹性的初级产品转为出口高弹性的制成品,才能通过汇率的变化来改善国际收支的状况。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本人感觉好像有点问题。)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简称巴-萨效应)是指在经济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也越高,币值的上升也越快的现象。
(有些内容我想清楚了再编辑。)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
瑞典学派国贸理论
假定1: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假定2: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假定3: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结论: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14:31:38编辑过]
2、购买力平价理论。(卡塞尔)
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与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而且研究思路相对简单明了,对指导投资有一定意义。
3、内外均衡理论(米德冲突)。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还须实现外部均衡,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一般地,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左右为难,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内外均衡中的四大目标:外部均衡为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詹姆斯·米德(J·Meade)认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理论,实现国际收支调节使之均衡的政策,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贬值和升值都受到极大限制,因而主要采用开支变更政策,开支变更对上述中个目标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相窜。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开支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请注意,今年的现实情况和米德冲突的理论相联系,会不会出论述题?(考硕班?)
4、三元悖论。(克鲁格曼)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克鲁格曼今年得了诺奖,出题人会不会跟风?(押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6 21:52:53编辑过]
IS—LM—BP的内涵是什么?
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以平衡的形式,来分析不平衡的现实。
根据蒋中一有关双变量相位图的分析,可以用如下逻辑来判断IS-LM图形分析中的失衡状态:既然IS和LM曲线分别代表相等的关系,那么在曲线之外的区域必定代表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在同一个坐标空间中,既然存在相等和不相等两种关系,那么IS/LM曲线就可以被作为一条分界线,据以判断曲线出现失衡的具体状态,即哪个变量更大一些。
回到公式:
一般的IS-LM模型如下:
I(i)=S(Y)
M=L1(Y)+L2(i)
I(i)投资函数,假设其对于利率是减函数;S(Y)储蓄函数,假设其对于收入是增函数。
M货币供给;L1(Y)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函数,假设其对于收入是增函数;
L2(i)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假设其对于利率是减函数。
用最土的土话说吧,我们想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两个函数:
1、Y是i的函数,2、需要两个条件(I=S、L=M)成立的前提下。
由于另外两个条件不是数轴上的,因此其他条件变化,曲线是要移动的,而且两侧空间还有很多含义。
【请牢记:对于一个函数的图形而言,构成坐标空间的变量移动形成的是曲线,
而不构成坐标空间的变量(或者叫参数)变化则引起曲线的移动。】

那我们如何分析这些涵义以至于运用呢?
就是记住一点,线上是平衡的,但我们始终在考虑不平衡的问题。
理论要求平衡,I=S、L=M,就是说,如果不平衡了,那么必须要找个理由,硬生生的拉回平衡上去。
[em07]
我们刚才一直没有加上BP,现在我们用同样的道理来看它。
在开放经济体中,国际收支平衡条件要求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应该平衡。【看看,又来了不是?】
假设经常账户满足:
经常账户的净出口规模同汇率(提个小问题,什么汇率?[em07])负相关,
与国民收入负相关,与国外的经济发展情况正相关。
假设资本账户满足:
流入资本是以本币面值的证券所提供的风险报酬的增函数;而流出资本则与此相反。
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就是资本账户与经常账户的总和为零,
也就是说经常账户的盈余要有资本账户的赤字抵消;或者反之。
这就是所谓BP条件:
B(Y, s)+K(i)=0
B表示经常账户净出口额,K表示资本账户赤字,s表示名义汇率(此处汇率是直接汇率,即以本币对外币标价)
[em07][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7 18:44:58编辑过]
对模型整体的进一步分析(我先占楼再说)
这是个凯恩斯思想的模型吗?不错。
但是同时他又可以表面更多的信息和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7 13:47:32编辑过]
关于“政策”(我先占楼再说)
当我们把S=I、L=M堂而皇之的写上去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特例”,甚至可以说,
是非常极端的特例。
而当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进去的时候,“=”就不是“特例”两个字能包含的了,
它就变成了“奇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7 11:04:32编辑过]
大小:14.01 MB
“ 一般来说,只有两种有宏观内容的考试不会考is-lm模型:
水平极高的,或者是极低的。”
—————————————————————— 赫赫,对这一判断我提点商榷意见。在国外,这和考试水平高低没必然的联系:淡水系培养出来的宏观经济学家一般什么考试也不会考这个东西的。要考的话也会把它在DSGE的框架下弄得比较复杂。
“ 一般来说,只有两种有宏观内容的考试不会考is-lm模型:
水平极高的,或者是极低的。”
—————————————————————— 赫赫,对这一判断我提点商榷意见。在国外,这和考试水平高低没必然的联系:淡水系培养出来的宏观经济学家一般什么考试也不会考这个东西的。要考的话也会把它在DSGE的框架下弄得比较复杂。
俺是土鳖(不管淡水咸水都没见过),俺只有国内考试的经验,俺很无知,不知道什么是DSGE框架。
呵呵,开个玩笑啊。
不过如果当真不考一点儿IS—LM和经济政策的分析,那样的考试肯定是以模型为主吧,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单单的背数学模型,恐怕同样....................
至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我想要是不把它算到“高水平”,有点冤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7 9:55:26编辑过]
困惑:猫爪兄是学什么专业的,怎么这么多领域的问题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诸如宏观经济、博弈论、开放经济等等……
非一般地强大!!
困惑:猫爪兄是学什么专业的,怎么这么多领域的问题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诸如宏观经济、博弈论、开放经济等等……
非一般地强大!!
你就变着法儿的笑话我吧,呵呵。
是不是你也注意到,我的讨论没有深度,更多的依靠和各位的讨论?
所以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能提出相关的问题,或者说明自己的看法。
多谢了!

楼主是高人,因此在下就想向高人请教一下去年人大经济考研专业课里的一道关于IS-LM-BP模型的真题: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请问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加以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政策思路?
我的困惑在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根据资本流动性的充分性不同分为四种方式来分析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政策效果:即BP垂直,BP比LM陡峭,BP比LM平坦,BP为水平线;两个极端自然不能选,对于我国的现状到底选中间两个的哪一个?而且正如楼主所说IS-LM-BP三条线交点之外都是不平衡状态,那么题目中所说的状态到底应该位于IS-LM-BP图中的什么位置?教科书中介绍模型都是从均衡点出发,解释采取政策后怎样再回到均衡点,而这道题的初始状态就是一个非均衡,该从何处下手?
楼主是高人,因此在下就想向高人请教一下去年人大经济考研专业课里的一道关于IS-LM-BP模型的真题: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请问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加以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政策思路?
我的困惑在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根据资本流动性的充分性不同分为四种方式来分析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政策效果:即BP垂直,BP比LM陡峭,BP比LM平坦,BP为水平线;两个极端自然不能选,对于我国的现状到底选中间两个的哪一个?而且正如楼主所说IS-LM-BP三条线交点之外都是不平衡状态,那么题目中所说的状态到底应该位于IS-LM-BP图中的什么位置?教科书中介绍模型都是从均衡点出发,解释采取政策后怎样再回到均衡点,而这道题的初始状态就是一个非均衡,该从何处下手?
楼主是高人,因此在下就想向高人请教一下去年人大经济考研专业课里的一道关于IS-LM-BP模型的真题:当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请问如果你设计相应的宏观政策来应对这种局面,那么在不改变总收入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呢?请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加以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和现在经济偏热的大背景下,这种总需求管理政策有效吗?是否存在其他政策思路?
我的困惑在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根据资本流动性的充分性不同分为四种方式来分析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政策效果:即BP垂直,BP比LM陡峭,BP比LM平坦,BP为水平线;两个极端自然不能选,对于我国的现状到底选中间两个的哪一个?而且正如楼主所说IS-LM-BP三条线交点之外都是不平衡状态,那么题目中所说的状态到底应该位于IS-LM-BP图中的什么位置?教科书中介绍模型都是从均衡点出发,解释采取政策后怎样再回到均衡点,而这道题的初始状态就是一个非均衡,该从何处下手?
我不是什么高人,只是在学这部分罢了。
感谢您的参与,不过我没见过原题,请问此题是必须要求使用BP曲线说明了吗?
或者只是说要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此外,我并没说过“IS-LM-BP三条线交点之外都是不平衡状态”这句话吧?
我只是认为,三条线意味着三种平衡状态,而非只有在交点上才是平衡的。
(当然了,“都”平衡的状态只有在交点上才能找到,呵呵。)

我想好答案后再说。
版主好厉害啊~~赞一个先 我想问版主一个问题 就是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和GDP增长有和影响?(用IS—LM—BP曲线解释) 我看了国际金融课本上,有一节是讲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其中有说到开放小国模型下 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知道这对于中国来说适用不适用?
上面有链接啊,您自己看去~~~
[讨论]IS-LM的综合讨论帖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62739-1-1.html
还有啊,这些东西考不到的,这两天就别忙这个咯~~~~~

呵呵,不错的知识结构,看来我还处于蛮荒阶段,向你学习!
详细的讨论过些日子来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确很有意思。
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ner condition)表明的是,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Vx,Vm分别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Dx+Dm)>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
作为这个理论的一种应用,工业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多是高弹性的工业制成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货币贬值的作用较大。相反,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多是低弹性的商品,所以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出口低弹性的初级产品转为出口高弹性的制成品,才能通过汇率的变化来改善国际收支的状况。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本人感觉好像有点问题。)
是有点问题的,维基百科上的这个是马-勒条件的一种说法,有时候也称为马-勒条件。
有几种情形:
小国出口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较大时,满足Sx+Dm>0;
制成品贸易时,出口的供给弹性和进口的供给弹性较大时,就是引用里说的情况;
还有一种修正情形,是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时,本国出口商为防止外国竞争者的报复,采取部分抵消贬值带来的降价,吸收掉部分汇率变动。
有点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9 13:28:47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