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0028 12
2007-10-28

高鸿业的书上不同地方对于挤出效应的现实解释不太一致,麻烦高手解答一下?

1  在IS LM垂直或水平的时候,即解释2种极端的时候,高对于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解释是政府此时向私人部门借钱,卖出政府公债,使私人投资转移到政府公债,然后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

2  在非充分就业时候,对于挤出效应的解释和大多国外教材一样,都是收入上升,占用交易需求,使投机需求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挤出一部分投资。

3  在充分就业的时候,高的解释又是,此时政府部门投资只能推动价格上涨,结果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所以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这是书上三处对挤出效应的解释,感觉有点零散,请高手指点一下。  附带有个问题,若政府财政政策从私人部门筹资,此时买卖国债的时候,岂不是又起到货币政策的效果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28 17:58:00

不管是哪种解释,终归要回到投资的公式中。所以利率的升高和投资利率系数的升高,都会导致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我以为如果国家用借来的钱买国债的话,只是财政政策,而用投放货币买国债的话,则是两种政策都起作用。国家卖国债则是货币政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29 23:19:00

顶一下,等待高手答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30 12:55:00
以下是引用zolo538在2007-10-28 12:10:00的发言:若政府财政政策从私人部门筹资,此时买卖国债的时候,岂不是又起到货币政策的效果呢?

原则上,“国债”是财政部门发行的,“货币”是货币部门发行,两种东西的发行分别对应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本质上,国债与货币都是发行部门对持有人的负债(向公众出售的“信用”),对于持有人来说,它们就都是“资产”(但它们算不算“财富”,这先要分清讨论的层次与范围)。作为公众资产的这两种东西,区别在于它们的流动性不同。

作为公众资产的货币从法律上获得一国最高的流动性(从而一般而言它具有最低的收益性,甚至经常是负收益性),而国债的流动性比货币弱很多(从而收益性也更高)。

财政政策是财政部门的,货币政策是货币部门的。财政政策不局限于发行国债一种。而货币政策却必然要达到调节通货(流通中的货币)量的作用。通货量变化,关键要看货币部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如果一国的财政部门与货币部门经常性地“串谋”(甚至实质上是“一家人”),那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许没有必要(也难以)严格区分了。

如果法律上规定、事实上也是,财政部门与货币部门是两个独立的部门,一方的政策没有义务也不应该考虑另一方的政策,那么两种政策的区分就有必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30 13:14:00

财政部门如果只向公众买卖国债(即缩胀信用),而货币部门并不参与(或者没有义务参与)这种交易,经济中的通货并不改变(即货币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变化,只是财政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变化),这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对独立。

货币部门如果只向公众胀缩(流动性最高的)信用(使用政策工具实现通货的扩张与收缩),而财政部门并不参与(或者没有义务参与)这种交易(即财政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变化,只是货币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变化),这时财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独立。

在货币部门与财政部门相互独立的前提下,还有一类常见的交易:货币部门在公开市场上与公众买卖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此即一种政策工具),这种行为会改变货币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而只要财政部门不在其中再参与国债的买卖,财政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并不因货币部门的行为而改变,这时,两种政策仍然独立。在公开市场上向公众买卖国债,是货币部门特别常用的一种胀缩信用的工具(即货币政策工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 8:18: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30 13:18:00
以下是引用zolo538在2007-10-28 12:10:00的发言:3  在充分就业的时候,高的解释又是,此时政府部门投资只能推动价格上涨,结果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量减少,所以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在充分就业的时候,财政部门如果不提高国债的名义收益率,能否将国债(向公众)卖得出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