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60楼。1。金融危机的根源
2008年的金融风暴,由次贷危机地爆发开始,引起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危机,最终演变成一场以美国金融业、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全球经济衰退。金融危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而且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衰退地程度有多大?究竟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动的必然性,还是人为地故意?或许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通过美国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金融风暴作一个比较,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进行战争赔偿。英、法等战胜国既接受德国赔偿,又对美国负债。美国是战争盟友和敌人的共同债权国。由于对债务的归还必须用美元,而美国又设置障碍,阻碍债务国以对美贸易的方式,以贸易顺差还债。贸易地相对封闭,使债务国获取美元的手段极其有限。由于美元短缺和债务利息的增加,增加了债务国的还债负担。债务国只有通过向美国民间借贷,以黄金、原材料等作为支付手段。在1929年的前几年,美国经济繁荣,并且信贷和信用消费宽松,美国私人借贷和国家借贷大幅增加,大量资金进入社会,也引起了对股市资金的注入。美国股票的买卖可以用10%的保证金进行全额买卖,买空卖空的投机行为开始日益加重。美国股市接连地上涨,又吸引了美国乃至全球美元涌向美国股市。涌入股市的美元,很大一部分不是投资,而是为了套利还债,所以,当全球的美元进入股市,达到总量平衡时,就再也没有资金进入了,股价相对停滞。对于股票的持有着来说,只需要10%的资金就可以得到90%的债券商融资。所以,股票持有者、券商所融资金,就如在头上悬挂着的一把利剑,随时将投资、投机者的财产席卷一空。
一旦股价相对停滞,成交量出现萎缩地趋势,那些有投机实力的机构力量就抛出手中投票,获利出局。由于股市中的投机成分居多,一看股市下跌,纷纷出逃,形成了卖出量的瞬间放大,股价暴跌。最终跌幅达到60%以上。所有被套的资金,包括国内、国外银行信贷、银行储蓄等等,都受了惨重损失。在投机市场,通常赢利的只有10%的人,而90%亏损。美国国内银行要么破产,要么信贷损失,如果能生存下来,对客户的欠债必须支付,对信贷的损失就难以追回。尽管美国在二战中发了战争财,但其银行体系地恢复,用了整整二十年。
由于资产损失遍及全国,社会需求总量瞬间骤然下降,原有的商品与消费的供求平衡被打破,社会商品相对过剩。厂家减产或停产以消化成品和适应较大幅度衰减的社会需求。而牛奶、西红柿等商品因相对过剩、无法保存而被倒入大海。
由于美国国内商品供应相对过剩,为保护美国工业、农业,美国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由于经济运行的国际化道路受阻,各国都通过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回到相应封闭的国内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方式。由于规模效应下降,引起了市场经济的倒退。由此引发了全球市场的经济大萧条。
直到罗斯福新政,采用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增加福利保障,由于进行了有效地(货币进入市场有基建的未来抵押)货币投放,既发展了经济,又解决很多的债务。市场经济得以重新纳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二战结束后,美国又成了最大的债权国,但美国这次已允许债务国通过与美国贸易来还债,通过美国债务,形成了美元在世界上的国际货币地位。英磅逐步地退出其国际货币的市场地位。美元在取得国际货币的重要地位后,世界经济的货币霸主地位逐步稳定。国内收支盈余,财政无赤字。由于美国推行军事扩张策略,在海外大量驻军。在和平时期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和军费开支,成了美国政府的硬性支出。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的经济实力被大幅削弱,也从此由债权国转变成债务国。随着越南战争等各地局部战争的不断卷入,以及海外驻军的硬性开支,美国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如削减赤字,必然减少军费开支,由于美国军工是其支柱产业,削减军备就意味着削减美国经济。发行国债、增加赤字以保持军事扩张、军事霸权地需要,这就使得美国经济走向了一条积重难返的市场不归路。若使军工产品能销售,必须有战争需求。和平时期的战争需求难以出现,那么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消耗军工产品,再通过战争后资源、经济上的赢利,消化战争成本,就成为了军工经济地发展方式。毕竟,战争首先要消耗资本,而无把握能赢的战争,或者所占领地的资源、经济获利不能消化战争成本,那么战争的意义就不存在。如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用不断印刷的美元去购买他国资源,则有利而无害。通过大量地向东亚、俄罗斯提供资金,使其国家经济依赖美元的投资而进行。在还款时,由于被投资国美元外汇不具备归还本息的能力。若归还本息,美元只能用高价购买。购买美元,一是引起被投资国的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二是将公共资源性部门出让。使投资资本占据被投入国的国家资源,为资本的长期获利打下基础。这种方式,用以对付几乎无创汇能力,或本国美元顺差不足以归还投资的国家。对于美元外汇储备较高,对美国出口能力较强的国家采取另外一种方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由于受金融冲击、还债压力迫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但人民币不但兑美元不贬值,反而略显升值。)通过美元大量印刷、购买进口产品。贸易顺差国的外汇储备在美元贬值后缩水,白白为美国打工。而顺差国的外汇储备除正常的贸易进口外,赢余部分只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如想购买美国企业和高科技技术,那是困难重重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购买、兼并其企业,屡屡遭受失败)。英国的英磅、德国的马克都曾因大量的美元流入而升值。货币的升值在实体经济中表现为竞争力强,是需求增加的标志,也是市场竞争力增强的标志。但由于美元无限制地流入市场,违反了货币进入市场必须以商品抵押形式的原则,引发了美元贬值,使对美国产品的出口遭受到手中美元不断缩水的挤兑、对美出口下降。即使如此,企业手中的美元兑换至央行,央行又去购买美国国债。既形成了债权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和不断形成美元依赖的怪圈。特别是象阿拉伯这样的石油出口国,由于大量美元收入,即使是原油大幅涨价,赚取更多的美元,也正是符合美元国际货币化意图。阿拉伯国家除了购买美国债券外,大量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军工产品。在美元国际化的金融帝国构筑后,美元可以通过印刷来增加美国的财富。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引起美元贬值,造成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而在世界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如原油、黄金、原材料、粮食期货等价格全面大幅上涨,最终由于全球大宗原材料、粮食价格的上涨,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大幅增加了生产、消费成本。由于美元贬值,除各国央行购买美元国债和必要的外汇市场储备外,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被美元贬值所挤兑,因而将资金投向不动产和资本投机市场。全球的美元被用来购买美国股票、房地产、企业债券、黄金、期货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美国资本市场的交易额是实体经济的十倍以上。这就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奠定了投机的全球行为和全球美元资金基础。金融风暴及随即伴随而来的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已是弓在手,箭在弦了。
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的破产仅仅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雷曼兄弟的破产,使雷曼企业的债券购买者、股东、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严重损失。给全球的美元投资、投机者的信号,就是资产是有可能受损失的,市场并不是只有光明,没有黑暗。储蓄者向银行挤兑,银行抽回资本市场的信贷和投机资金。在资本市场的资金被大量抽回后,股价、石油、黄金、期货大幅跳水。投机者和被动投机者(储蓄、投资者)资产亏损、银行信贷难以收回,形成呆坏帐。面对储户、投资者的挤兑,只有通过政府注资和政府担保才能暂平缓一下局势。但随着全球范围的投资、投机者资本亏损或破产(美国有一千二百人为负资产),造成实体消费社会总需求的骤降。实体经济反作用于银行、制造业,使得银行贷款锐减,制造业受重创。银行贷款需求不足迫使银行储蓄和回收资金的利息成本压力骤升,重灾区的美国存款利息降至0%。银行没有产能,却又要保持运转,加上制造业的极度萎缩(美国2009年1月——2月汽车销量下降40%),只有减少开支,缩小规模才能保持金融与制造业与市场的动态平衡。一旦缩减,一是企业竞争力下降,二是原有规模报废,产生直接经济损失。所以,金融危机有第二波之称。金融危机本来就只有一波,只是金融、制造业被政府救助后,暂缓了下跌的势头。政府的能量毕竟有限,在实体经济大衰退地反作用力下,几乎全部金融业、制造业再遭重创。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制造业和美国经济,已是大厦将倾、回天无力了。
金融危机以至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并无市场的周期性可言。根源只有一条,就是美国在经济规模如此庞大和全球市场紧密相联的今天,不仅对经济投机活动的不加管理和规范,而且自身想利用货币投机操纵和控制世界。结果,因为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缺乏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最终使市场经济地运行,象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和方向,必然走向车毁人亡的市场经济不归之路。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03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