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0-1-11 09:57:55
回210楼——书本知识。白菜涨价的正解是:需求(石家庄收入结构和水平)一定时,供应量(商品成交量)下降,价格上涨。供给量发生变化是因,价格变化是果,根本用 不上供给定理。若用供给定理,结论与事实正好相反。在以供给量发生变化为客观原因时,西经反而在需求规律中找出了答案。具体的表达方式就是将210楼上的供给曲线擦掉,商品或供给量左移,对应价格上涨至P2,形成白菜大雪后的供需新平衡。西经的需求规律作为规律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原因就是缺乏前提条件,即需求水平和结构不变。如果需求水平或结构发生变化,需求曲线会整体上下移动,供需平衡会发生各种方向的变化,而供给曲线则是其中的部分变化。所以说,从西经对需求和供给规律和定理的描述上看,其仍然游离于经济学的大门之外。所谓经济现象,必然存在藏在其内部的社会学原理,就是说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在社会中寻找到其变化的社会本质和原因,脱离社会的经济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姑且以西经的需求曲线为例:首先,需求曲线表达的社会的什么现象?其表达的社会现象是,由于人们收入的差异,形成消费能力的不同。商品价格下降,降低了消费水平,(原来买不起的)部分消费者能够购买降价的商品,增加了商品的销量(或供给h和需求量);商品价格上涨,(原来买得起的)部分消费者退出涨价商品的消费,减少了商品的销量(或供给和需求量)。这两种价格与销量(或供给和需求量)的变化发生时,社会的收入结构和水平并没有变化。结论是,(社会)需求不变时,价格与商品销量(或供给和需求量)呈反向变化。而需求曲线所表达的就是价格与商品量(或供给和需求量)变化的运动轨迹,实质上是供需关系变化轨迹,也可以说是社会需求水平或状态一定时,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平衡(即成交)关系变化的曲线表达方式。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曲线整体上移;生活水平下降,需求曲线整体下移(需求曲线不可能整体左右移动)。对于西经好有一比:理论好比是射箭,命中靶心的是真理。西经是先射箭,然后以落点处为靶心,画靶圈。对于楼上的论友,我所要提出的问题是:西经的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出的?供给曲线所描述的社会原理或现象是什么?供给曲线左右移动的社会原理或现象是什么?(必须有的放矢,给出社会需求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2:31:14
回211,您好,你从社会学角度去看问题的确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法,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但社会学自身的局限很大,不知道您是否知道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社会学批评经济学只考虑劳动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些要素,而没有考虑到嵌入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本,但是现在社会学连一个统一的“社会资本”的定义都说不清,我举着个例子就是想说其实经济学是找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身也在完善,但社会学似乎还是在基本概念上停滞不前,连方法论也不统一,自身的缺陷岂不更大?
回您的问题,你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理解只是一种理解方法。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上面的那一部分曲线。
以上分析基于我的知识理解,请您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 10:22:4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需要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和论证,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如果说有社会科学的存在,那么一定是在中国,因为中国用五千年的历史在检验和说明。如果说你我之间在对经济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有所不同,那就是有没有市场感觉和经验。就象一个吃过梨子的人与没有吃过梨子的人在讨论梨的味道,双方找不到共同点。有一点可以告诉你的是,对于西经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由需求曲线衍化而来。我们不但能识别西经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真伪,而且不需要借助西经才能画出曲线。我们不但能推导出西经的需求和供给曲线,而且得出了推导公式,而这公式是西经可望而不可即的——价格=需求/商品量(供给量或需求量)。从公式中,固定一个参数,你可得出需求曲线及供给定理中的两条直线。供给曲线的来历看“价格的变动机理”http://lzzscsj.blog.163.com/blog ... 4118922482/edit---/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 10:32:15
上接213楼。价格的变动机理——http://lzzscsj.blog.163.com/blog ... 0094118922482/edit/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90338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3 09:21:06
上接209楼。计划经济表现为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或行业的管理或控制。联系到现实的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域,就会发现失去行政管理和控制的房地产行业,已经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脱节,形成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投机市场。只要是投机领域,都是弱肉强食,普通百姓的资产在投机领域面临着缩水,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安定不利。计划经济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控制经济运行,其中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使投机行为被管制或“屏蔽”而无所作为。安居乐业是民生安定的常态。百姓基本居住条件和环境的保障,既是百姓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安定的先决基础条件之一。从计划经济的基础保障和规划功能看,对百姓居住的基本保障应有相应的面积标准,并且明确到户和个人。对于百姓计划经济保障体系下的安居保障性住房,仍然遵照市场买卖和低收入政府保障的基本方式运行,但其与商品房的本质区别是地价被控制或取消。不论运营形式和方式如何,百姓基本居住条件的保障必将带来社会和民生的安定。即使房地产出现投机,百姓也不至于被动参与。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有限开放和对社会安定的有效保障,使经济和社会能够共同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居住面积的保障,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规划中也要留有提高的余地。居住面积的基本保障,一是体现原住居民的“地主”地位,二是提高了流动或外来人员留驻成本和门槛,对外来人员或人才的去粗取精,有着初步的筛选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4 09:24:24
回216楼。还是因为缺乏市场感知而提出的问题,下面就其定义予以回答——定义不成立。首先讨论需求曲线。暂不论其前提,看其描述的内容,是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在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中,存在两个严重的市场逻辑缺陷。一是价格由供需或买卖关系形成,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买卖或商品交换。用价格描述市场现象,本身就确定了供需关系前提。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时,市场供给(成交)量同样越小;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与供给量同样越大。由此可见,需求曲线应是(需求一定时)供需关系曲线,或(需求一定时)价格与商品成交量的变化关系曲线,所以说需求规律或曲线是片面表达,定义不成立;二是使用需求量与价格形成市场关系。如果商品或供给量不变(如古董),随着需求水平的整体提高,价格上涨,商品量不变,用需求量表示也是不变。就是说,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关系并不固定,在需求水平不变时和变动时,需求量都可变化,如果不参考前提因素,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加之西经的需求量是以供给为参考依据,使需求量失去了准确的参考依据,易于形成自相矛盾。从供给定理的前提条件看,是前提模糊或未知。如果价量同向,必然是以需求水平的增长或下降为前提。但是,需求水平的增长或下降,并不是只有价量同向的变化,还会出现价格不变时商品(供给)量的横向变化或商品量不变价格的垂直变化,以及价量的反向变化(如年份酒和商业地产的商品量是不断下降)。所以,不论是谁,在使用供给定理时,都会感到有时灵有时不灵,陷入市场思维的困惑。总之,需求和供给曲线是想要表达市场现象,但是,表达失误。所以,对于需求或供给曲线或定理,我们所能认可的是这种现象和事实的存在,但是,对其解释或定义予以否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5 10:08:26
计划经济广泛存在于企业、家庭和个人,一是表现为对现实和未来生存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保障,
二是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安排。计划经济的本身并不产出经济效益,只是对经济支配的管理和控制。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比方,计划经济是“巧妇”,而“米”则要从市场经济中产出。计划经济是社会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综合表达和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计划经济是国家管理的社会安定意图所在,而计划经济的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在计划经济的运行中,常常会犯以行政方式取代市场方式的行政惯性错误,使计划经济的运行由于脱离了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轨道而偏离了计划经济的方向和目标。如果将企业实施计划经济与实施垄断的行为有所区别,那么基本判断标准就是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是来源于市场。以国内燃油为例,如果相关企业运营成本与国际同级别企业基本一致,效益主要来源于在国际市场的较低成本采购,利润空间是市场经营正常所得,那么就可基本认定企业实施计划经济的市场规律性;如果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采购价格较高,其利润空间就含有垄断成分,其计划经济的实施就带有行政垄断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8 09:14:46
如何管理好市场经济——要管理好市场经济,首先要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所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环境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较强,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所在。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动力,一是来自于企业和个人对事业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追求,二是市场竞争带来的环境压力。所以说,市场经济从来就不缺乏动力。如果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出现问题,通常是对市场动能的管理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的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则,二是规划。驾驭市场经济犹如驾车,驾车人并不具备动能,只是遵守驾车的规矩并调整好方向。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来说,除了表现在执行规则和规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国企的市场定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09:05:24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商品交换。作为商品交换的双方,一是商品的持有者,二是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自愿交换。市场规则是以法律为标准而制订和执行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被扭曲或破坏,是管理失控所致。表现在个人为了个人利益用法律或行政权力等做交易。由于法律或权力属于国家,既不是商品,也不属于个人,交易的结果是市场运行规则被打破或破坏。管理失控,就使市场经济犹如堤坝中的水一样,通过大水漫堤或破堤,以及管涌的方式,而形成市场泛滥的危害。规则的部分或全部失去,使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犹如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撤去交警和红绿灯一样,必然造成交通的拥堵,形成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和高消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9 11:33:36
说得好“西经中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是商品交易价、量变化的不同形式表现,而并非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能够分离,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离的本身就是概念错误。对于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离的概念错误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29746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0 08:53:18
上接220楼。市场规划表现的是对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预先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对市场规划的意图和作用描述。相对于市场规则来说,市场规划就是动态的市场规则,主要表现在市场共性的领域。对道路,交通,通讯,农业,工业,科技以及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体系,都是市场规划的主要作用领域。市场规划一是表现在市场基础的稳固作用,二是表现在市场基础的与时俱进作用。除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外,市场规划的与时俱进更多的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2009年,我国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可以说是市场规则的动态和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以煤炭行业,钢铁行业,稀土行业为例,市场规划发挥作用,相关领域的经济发展就相对稳定。以房地产行业,医疗行业为例,市场规划缺乏作为,相关领域的经济运行就产生变异,发展畸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 08:30:19
国有企业的普遍问题是没有将经营权与资本所有权进行分离。除了计划经济的执行功能外,国有企业的存在问题,实质上应为国有资产或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问题。不论是否具有计划经济的执行功能,作为企业经营来说,必须遵守市场公平的竞争规则。国企由于经营中易于出现用行政便利的方式替代市场经营方式,一是易于出现垄断,二是易于被市场淘汰。垄断与被市场淘汰,都会降低市场竞争力,属于市场经济的落后和倒退现象。由于计划经济职能而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其经营机制必须是市场定位。由于价格和利润空间受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的制约,经营机制的奖惩主要是参考国际同类和同级企业的成本指标,根据与国际市场指标的对比,对经营的效果进行量化,用奖惩机制使经营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 10:38:52
如果要构建经济学,那么社会学和经营管理学必然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经济学是以经济的科学运行和发展为中心,由多学科构成的系统科学。社会学和经营管理学是我国人文的传统优势,可以说经济学和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成就的前景和未来必然在中国。用讨论的方式结合对经济运行特点和规律的系统分析,就是要在瓦解西经理论基础的同时,建立科学和有效地经济思维和思想的方式方法。从西方社会对自身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质疑,结合我国所提出和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加上2009年西方经济与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经济运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经济学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的无奈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的从容。不论学术界所认为的西经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差距如何,如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评价,西经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中国。将经济学回归于社会,回归于生活,让经济学为国强民富的社会目标和理想服务,这才是经济科学与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需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5 09:36:33
《经济学原理》,你我共同见证——还经济学以本来面目,真经出自中国。如果说有成熟的经济理论,那它一定能面对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思想依据。《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已分散发布于人大论坛中,形成各自的模块,将其集成即可。现在的命题是:见证《经济学原理》在人大论坛上产生,并具备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真实性。对于西经供求理论的瓦解,旨在动摇西经的理论基础,恢复我们研讨经济理论的信心。对于西经,采用的是攻势,即以《经济学原理》为矛,刺西经之盾,刺穿为胜;作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给西经一次做矛的公平攻击机会,将《经济学原理》的集成列出后,采用守势,作为盾只守不攻。所谓你我共同见证,前提是本人已完成论证(包括理论和实践),需要大家的论证只有一个标准——攻不破。所谓“攻不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逻辑到事实的系统连贯性攻不破,二是大家心里有疑问被解开。因为在人大论坛各种层次的人都存在,但是探寻经济学的真谛是共同目的。因此,从提问到质疑,大家不拘层次,不拘形式,既可代表个人,也可用组团形式。只是需要注意一点,我们相互间的提问和回答不论涉及到什么范围,都要以经济的科学运行和发展为中心,不能偏离主题。有道是真“经”不怕火炼,不知人大论坛能祭出什么样的“五味真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08:51:3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09:07:28
上接226楼。二,货币。——1,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状态和作用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33463-1-1.html——2,货币贬值、增值影响实体经济运行方式比较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24904-1-1.html——3,对外贸易引发货币贬值、升值的市场运行方式比较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24902-1-1.html——4,利息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58518-1-1.html——5,实体与金融供需表现的不同形态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33461-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09:21:56
上接227楼。三,经济运行。——1,计划经济的特点和特征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88207-1-1.html——2,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运行特点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25612-1-1.html——(附:1,计划经济的市场化运作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32852-1-1.html——2,从市场规划中寻找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式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32854-1-1.html——3,如何通过价格水平判断国民经济的运行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62601-1-1.html——4,经济运行指标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512033-1-1.html——5,如何分析、判断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88997-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6 09:36:35
上接228楼。四,市场运作。——1,如何进行市场定位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78235-1-1.html——2,规模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62598-1-1.html——3,市场营销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66843-1-1.html——(附:1,企业经营的方向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78236-1-1.html——2,市场模式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72790-1-1.html——3,什么是市场机制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459036-1-1.html)——————(完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 16:35:58
不敢苟同,虽然交易时供给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如果楼主将期货期权的概念加入,可能更好的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交易可能超越时空而发生。所以二者是分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 18:04:03
ygqsl_navy 发表于 2010-2-2 16:35
不敢苟同,虽然交易时供给与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如果楼主将期货期权的概念加入,可能更好的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交易可能超越时空而发生。所以二者是分离的。
__交易是现实发生的。期货期权只是对未来权利的买卖,买卖是通过多空的对冲完成的。你既然对期货期权熟悉,应当知道为什么做期货的基金称为对冲基金。即使你是拥有三个月后的期货期权,你也必须即时交易,没有现实的交易,你的期货期权如何获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8 23:25:00
理解不能,楼主的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10:49:27
232# lifekinghozz
  最近,在54学术群进行学术研讨,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持有不同观点时,没有判断理论、观点真伪的标准和依据。在人大论坛和54学术群,有一个共同发现。就是,多数人的观点或理论来自于书本,而不是来自于对实践和事实的归纳总结。实践观察和经验的缺乏,使得多数人的判断,是以书本知识为依据。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对经济实践和事实的认识,归纳、总结,至于水平如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对于楼上提出的问题,在于楼上缺乏判断理论、观点真伪的客观依据。就理论来说,通过在论坛和学术群的辩论,发现一个共同点:几乎没有人了解价格,在进行与价格有关的辩论时,竟然不知何为价格。根据这一点,结合论坛中学生、书本知识者较多的特点,我用逻辑分析的方式,来分析什么是价格,以便讨论时不至于出现难以理解的事情。
      举例来说,大米2元/斤,电视1000元/台。事实上,价格必须有买卖双方进行买卖才能形成。没有买方,没有价格支付,不能形成价格,价格也不能实现;没有卖方,没有商品供应,价格同样不能形成,也不能实现。在确定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共同构成的前提下,进一步需要明确的是,价格由什么决定。举例来说,在拍卖会上,一件拍品由底价,经过拍卖成交,可以拥有多个报价,但是,成交价只有一个。如果我们讨论价格,那么价格是以成交价还是报价为依据或论据?如果以报价为依据,报价会有多个,最重要的是,报价并不能成交,买卖不能发生,经济并不运行,也无从寻找经济运行的规律。如果以成交价作为价格,由于买卖成交,经济运行,由此而产生的价格变化、波动(二次拍卖、三次拍卖等等),必然是经济运行的结果。那么,通过成交价的变化,来进行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和判断,是有现实依据和研究、讨论意义的。所以,不成交或者没有成交趋势、可能的价格,由于不会发生现在或未来的买卖,不发生经济变化和运行,既不能作为价格依据,也不可能形成价格,只能予以淘汰。
      归纳下来,能够成交或形成成交趋势能在未来成交的价格,才能作为我们讨论中的价格依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11:14:40
上接233楼。先看百度对需求曲线的解释: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  需求曲线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由于我们对有了成交或形成趋势在未来成交形成的价格依据,而价格是由买卖双方成交才能形成的判断。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化,忽略了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同一成交量或未来成交量的事实。只要成交,需求量=供给量是铁的事实,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一例改变,也不可能发生改变。所以,需求曲线同样可以描述为:供给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长虹彩电、格兰仕、苏宁电器降价促销,就是实例。需求量必须通过供给量才能实现,需求量与供给量是对应量,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20:50:54
234楼续。什么是价格?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在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之前,对于需求量与价格、供给量与价格的变化关系的论述,都属于妄议,缺乏事实依据。下面先给出价格的定义,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价格的形成过程。价格的定义:价格是供需关系平衡的量化表示。就是说,价格由供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动态平衡构成,价格的构成因素只有两个,即需求与供给,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时,价格处于稳定状态。举例说明:还是以石家庄大雪后,大白菜价格由2元/斤飙升到8元/斤为例。从食用大白菜的需求量来说,大雪后,人们对大白菜的食用量并没有改变,需求量保持基本不变;大雪造成的大白菜采摘和运输困难,致使石家庄的大白菜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需求量是购买量,供给量是进入市场的流通量。不能进入市场的供给,由于不能成交,不能形成价格,供给无效。由于供给量急剧下降,需求量(购买量)不能脱离供给量而独立存在,因此,需求(购买)量随着供给量同步下降。相对于石家庄的大白菜客观需求量来说,大雪导致供给量急剧下降,形成了客观需求量不变时,供给量的相对下降或不足,造成了大白菜新的市场供需关系——供不应求。至于价格上涨,在此不予详细论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因为供需关系新的平衡的需要。价格在供需关系变化后扮演的角色是杠杆的作用,即新的供需平衡是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而得以实现的。在石家庄大雪后的大白菜价格上涨的因果关系中,既不是因为价格上涨而导致了需求量的下降,也不是因为需求量的下降导致了价格上涨,而是因为客观需求量不变时,供给量的急剧下降,导致了供不应求的新的供需关系;所以说,是供不应求的新的供需关系,通过价格的上涨,达到新的供需平衡。在大白菜价格上升到8元/斤时,新的供需平衡形成,价格稳定下来。自然,大雪过后,随着进入市场的大白菜供给量持续增长,供需关系又发生了变化,通过价格下降,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19 20:51:31
234楼续。(价值规律的推导及价格变动的机理:http://lzzscsj.blog.163.com/blog/static/11120194420107111135313/)
      价格形成的机理不是这次讨论的核心,大家参考一下即可。这次讨论的核心是西经的需求和供给曲线是同一条曲线,西经已经是日落西山、穷途末路了。如果,价格是供需关系平衡的量化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只要是价格发生了变化,那么,必定是供需关系有了新的变化。这样,对西经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价格与商品成交量的统计曲线。需求曲线是需求一定时,(参考价格形成的机理中,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价格与成交量反向变化的统计、归纳总结。供给曲线是需求急剧增长或下降时,价格与成交量的同向变化统计、归纳总结,也是追涨杀跌的价、量同向变化统计、分析。之所以西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能作为定理而同时存在,是因为在逻辑上犯了违反同一律的错误,即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我们用需求量同样可以表达需求和供给曲线:需求一定时,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化(格兰仕、苏宁降价促销现象);在需求急剧变化时,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化(2003年非典期间,板蓝根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增长)。同样,需求一定时,价格与供给量呈反向变化(格兰仕、苏宁降价促销现象);在需求急剧变化时,供给量与价格同向变化(2003年非典期间,板蓝根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增长)。其中,需求曲线作为定理,属于定式,基本成立;供给曲线作为定理,不属于定式,会有价、量不同向的变化,不能成立。(在需求急剧增长时,只要供应量充足,价格不会上涨。例如,暑天啤酒需求、量急剧增长,由于供应有充足的准备,价格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0 17:16:40
我以为,需求定律是一个伪命题。因为需求定律所描述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实际是(交换)价格的定义。价格的本义就是失去的量与所得的量之比。而交换中所得的量就是需求量。
西经之所以误把这个关系当作定律,是因为把价格接受者当作理论的先决条件,而没有去试图解释价格。所以不知道价格就是均衡时供给量(失去量)与需求量(所得量)之比。
所以,我进一步认为,如果经济理论只以证明需求曲线为目标,则完全是徒劳的。
一个直角三角形,某锐角的余切值是价格,对边为需求量,邻边是失去量。余切的定义就是邻边比对边。现在非要说对边与余切负相关的关系是定律,还要去证明,是逻辑循环了。同样道理,说邻边与余切正相关是定律也是逻辑循环。
总的说,需求量与价格、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只有因定义而得的函数关系而没有因果关系。
真正与价格有因果关系的是消费者的“需要量”和物品的“存量”。
交换双方价格之间的关系,根据同一的价格P定义,对于交换双方A与B来说,Pa=1/P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0 21:10:57
价格定义:(百度)
在现代社会的日常应用之中,价格一般指进行交易时,买方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付款。   经济学角度来说,价格泛指买卖双方就买卖商品的订立的兑换比率,举例说  消费者价格指数
:假如买卖过程中,商品甲换得两个单位的商品乙,一单位的商品甲的价格便为两单位的商品乙,而一单位的商品乙的价格则为半单位的商品甲。由于现代社会以金钱交换为主流的买卖方式,买卖双方其中一方会以金钱付款,因此商品的价格便可以以金钱作为单位,不同商品的价格亦因单位相同而能够比较。   留意一件商品的价格,与其用途或传统观念的“价值”并无必然的直接关系。在经济学角度来说,一件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供应及需求,商品甲即使在用途上较商品乙少,但亦能因为其供应量与需求比例小,而较商品乙有更高的价格。
   
   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书本知识只是一种认识和理解,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作为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就百度所描述的价格的定义,可以说,基本上描述了价格的全貌,但是,缺少价格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供需关系的平衡(即市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买卖双方最大商品利益的平衡)。由于缺乏这一决定性因素,只是对价格的定义,显得有形无神,缺乏形成价格的动能。看来对于供需平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价格变动的动能和变化规律,才是对价格理解和认识的关键。这样,明天开始,我做个供需平衡是如何形成的详细论述,只要对价格形成的动能和动态平衡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价格变动及变动的规律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1 08:36:16
从物与物的交换看,价格是相互的,只有交换,才有价格的形成。缺乏交换的一方,价格没有构成的依据,不能成立。为了论述方便,并带有普遍性,需求方为货币购买方,商品销售为卖方。从需求来看,需求就是购买力,表达为:需要X经济实力。在购买力中,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一是需要,需要包含了需要及需要的强度,与经济实力无关。例如,一位男性消费者,对于女性用品,不构成需要,就不会形成对女性用品的购买意愿或欲望,购买力=需要X经济实力=0;一位男性消费者,对于同一商品,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例如,钓鱼用具,对于兴趣浓厚者,会用意愿和欲望,调动他的经济实力,形成需要强度X经济实力的购买力。如果,没有钓鱼的兴趣,购买力=需要X经济实力=0。所以,其二,就是对于购买力,也就是需求的表达,也是需要(强度)X经济实力的结果。当然,经济实力为0,需求、购买力为0。这样,对某一种特定商品的需求、购买力而言,也是指特定的人群,这一特定的人群,就是社会需求或购买力。在54学术群的研讨中,有人辩论说:我的经济实力强,所以,我的购买力强。如果,我们用购买力=需要(强度)X经济实力的综合角度看,有了经济实力,并不意味着直接构成了购买力,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1 09:09:31
由于需要X经济实力结果的不同,个人不同的需要X经济实力,有着不同的结果(以最大数值为计量)。也就是说,构成了购买力的动能差异。由于购买力较为抽象,我们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理解。举例一:以100人的身高统计为例。100人,男性,每个人的身高一定,具有客观性,现在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达到180厘米及以上身高的人数为10人;达到175厘米及以上身高的人数为35人;达到170厘米及以上身高的人数为75人;达到165厘米及以上身高的人数为98人;达到160厘米及以上身高的人数为100人。从统计结果来看,我们得出一个人员身高与测量高度的统计规律,即测量的高度与达到高度的人数呈反向变化,测量的高度越低,达到的人数越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以下统计规律:在被统计人群的身高一定时,测量高度与达到测量高度的人数呈反向变化。用坐标表示,纵轴为高度,横轴为人数,人员按身高高度,由高向低依次向右排列(靠纵轴者最高)。这样,人员的身高形成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不论如何统计,人数有何变化,统计形成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右下的方向不会改变。根据这个统计规律的推导,并指导在不同人群的身高统计时,这个统计规律成立具有客观性,不会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1 09:25:25
举例二:以100人的举重力量进行统计为例。100人,男性,每个人的力量一定,具有客观性,现在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达到挺举90公斤及以上重量的人数为2人;达到80公斤及以上重量的人数为15人;达到70公斤及以上重量的人数为50人;达到60公斤及以上重量的人数为90人;达到50公斤及以上重量的人数为100人。从统计结果来看,我们得出一个人员挺举重量与测量重量的统计规律,即测量的重量与达到举起重量的人数呈反向变化,测量的重量越低,达到的人数越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以下统计规律:在被统计人群的挺举重量一定时,测量重量与达到测量重量的人数呈反向变化。用坐标表示,纵轴为重量,横轴为人数,人员按挺举重量,由大向小依次向右排列(靠纵轴者最大)。这样,人员的(最大)举重重量形成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不论如何统计,人数有何变化,统计形成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右下的方向不会改变。根据这个统计规律的推导,并指导在不同人群的举重重量的统计时,这个统计规律成立,具有客观性,不会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