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分析家
这个问题我也仔细的考虑和分析过,作为题外话,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一个阐述。首先,西经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较为普遍的市场现象和市场统计结果。从价格的形成必须是需求量与供给量对应的情况看,如果需求量与供给量始终对应、对等,那么,价格波动的原因就不能从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对应、对等上找原因。从理论分析上,西经把买卖关系的对应形成了机械思考下的无差别对应,致使迷失了思考的路径。通过大量的实践、事实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买卖的形成是有差别对应,而不是简单的物与物、货币与商品的直接、一一对应。从买方来说(实际上互为买卖双方),买方是有购买力的差异的,这样,价格高,购买的商品量受价格制约而相应减少;作为商品持有的卖方来说,也同样存在收入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在价格中表现出来,而是在价格X商品量中表现出来。卖方作为价格表现出来的是单位商品的交换值,比如1000元/一部手机。这样,买方的购买力差异通过与卖方商品单位的无差别价格形成有机的供需平衡。在供需平衡时,需求量受价格制约与供给量有机的一致对应,这种对应,是卖方最大经济收益与买方最小经济支付的平衡。此时,是最小需求量(价格制约)与最大供给量的平衡。作为理论总结,如果将需求量与供给量的对等、对应与价格的波动相联系,那么,供需平衡就是最小需求量与最大供给量的价格平衡点。可以说,只要是供不应求,根据需求的整体结构和状态,通过价格的上涨来寻找最小需求量与最大供给量的价格平衡点。如果供过于求,同样要根据需求的整体结构和状态,降低价格以寻找到最小需求量与最大供给量的价格平衡点。由于需求结构和状态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用肉眼看不见),价格就成为找寻供需平衡的有效工具。当然,需求量有总量的限制,在这暂不讨论。
作为理论分析,我们是把人和社会的活动及规律,作为经济研究的重点对象和核心内容。至于价格、价格的变化规律等等,都是买卖双方处在不同立场,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结果。如果站在人员、社会的立场看问题,经济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我们把经济学视为社会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把住了经济学的灵魂,同样也把住了西经那只“看不见的手”;西方把经济学视为数学,把住了经济学的数量,迷失了经济学的方向。至今,西经的最高境界只是知道有那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至始至终,为自己的所知而津津乐道。
至于经济学的社会实践,西方的经济成就与其经济理论无关。其经济成就来自于它的社会制度。市场竞争较为公平的制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身,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成就看,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以致超过了国有经济的规模,并没有得到与国企一样的政策、资本筹集等的扶持,而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动力所在。所以说,是市场经济的本身具有强大的市场动力,而不是因为有了经济理论才有了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有了经济理论,只能说会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方向,使市场经济向更高、更快、更好的运行方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