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22 0
2009-09-03
救援计划功大于过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 20:36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9月3日讯】美国政府大力援救金融系统,而这不免让很多美国人义愤填膺。他们宣称,政府的做法开创了一个糟糕的先例,为富有的银行家们提供了谋求秘密交易的机会,大政府是最不可取的解决方案,必然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
  不必说,这便是他们最有力的言论武器。
  现在,美国政府注入金融市场的海量资金已经有一些开始回笼了,而且还带着利息,即便是最激进的批评家,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不能不承认,在前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带领下,美国政府在去年秋季还是做出了一些正确的决定的——他们紧急制定了计划,为金融体系提供支撑,直至后者有能力依靠自身的功能解决问题。
  不过,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这一计划同任何其他计划一样,也有自己的副作用,而后者现在依旧没有消除。更何况,这计划实际上是跨越了两届政府,跨越了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可谓是截然不同的总统。
  现在,人们甚至可能更加担心了。一些人强调,现在,联储正在获得利润,而各银行也可以创造回报,这些事实其实恰恰说明了政府的计划,其收效非常有限,那些失业者或者苦苦挣扎的人们真正得到的帮助是值得怀疑的。他们说,那些所谓的好消息,其实是为了抚平群众的愤怒,减轻人们的抵制给援救造成的压力。
  280亿美元回报
  据报道,联储现在已经从他们在危机期间发放的贷款获得了140亿美元的利息和收益。美国央行实际上已经收获了190亿美元,但是这还没有计入他们或许已经从投资国债获得的50亿美元。
  这些利润是来自于政府旨在支撑整个金融体系的诸计划,比如定期拍卖工具,商业票据购买,以及资产抵押债券融资计划等等。
  与此同时,在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推出近一年后的今天,八大银行已经总计向政府偿还了超过40亿美元。
  最终,根据瑞银分析师们的研究,财政部通过他们持有的花旗(C)股权,已经获得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理论收入。美国政府出手收购花旗股权的时候,后者的股票收盘价是3.25美元。现在,花旗的股价已经达到了接近5美元的水平,比起瑞银8月21日发布他们研究报告的时候又涨了大约30美分。此外,政府还掌握着270亿美元的优先股,后者还将增加20亿美元的利润。
  怀疑主义思潮
  当然,上面这些并不足以说明政府的援救就是一场巨大的成功,或者必然将收获不菲的利润。不必是数学家,任何人都知道,上述回报和美国国际(AIG)、房利美(FNM)、房地美(FRE)或者是通用汽车那巨大的亏损相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而政府在这些企业身上,已经投入了海量的资金。
  此外,假如最终联邦政府在贝尔斯登收购案中最终遭受的损失达到某些专家预测的程度,这280亿美元也将所剩无几了。我们更加不该忘记,上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确认,目前有四百家银行都处于高危状态之中。
  不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切和去年秋季相比已经算不得什么了,那时候,我们的危险可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假如真的出现那样一幕,公众和个人财产的损失将达到怎样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和那潜在的损失相比,援救行动所投入的资金又算不得什么了。
  毋庸赘言,假如美国国际、房利美、房地美和花旗相继倒下,他们必然还将带走数十上百家银行。那样,失业率即便达到大萧条时代的24%,也不足为奇。与此同时,假如没有银行的支持,没有房利美和房地美,房价再跌个二分之一,乃至于四分之三,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事实上,联储或者是财政部所获得的实际的和理论上的利润确实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我们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使得我们投入的资金都是物有所值了——无论我们投入的是2.6万亿美元,或者是总计的10.1万亿美元——根据Stalefish Labs LLC的估算,相当于每位纳税人付出了64,730美元。
  这些利润其实是告诉我们,我们所遭受的金融破坏并非全然都是损失。假如我们运气足够好,或许我们还能获得一点小小的利润。这些利润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华尔街的行为方式将要,也必须发生改变。毕竟,我们已经援救了他们一次,假如他们还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难道我们还要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再援救他们一次?
  问题其实并不在华盛顿,而是在华尔街,他们那里似乎并没有人在乎自赎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