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64 3
2009-09-03
廉租房不能卖是个愚蠢的论断,各地政府以保本或略为补贴的廉租房为啥不能出售?印度塔踏集团在孟买造2000元人民币/平方米的廉价房照样还有20%的利润率,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廉租房底层的楼房商业化,来补贴上面楼房的成本。笔者认为各地大量兴起租售廉租房,才是真正的政府关怀弱势群体,也才是真正的挤压楼市泡沫,把扭曲的楼市扭转过来,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化解社会矛盾,而廉租房投资者年度收益率却可以连续50年高达26.5%。

2000-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才是政府应该大力推出的廉租房,租售均可。笔者认为对象不仅是各大城市低收入居民,而且也包括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对于出售廉租房,笔者认为另外加付2.5万元左右就行,相当于城市中的使用权房变成产权房的成本,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楼市真面貌,对在媒体反复唱多楼市者进行整顿,请问关系到13亿人口居住问题的是否可算是国家安全?


考虑到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战略投资者负责造房。根据地价造价比来分配双方的收益率。比如地价8000元/平方米,造价2000元/平方米,那么地方政府与战略投资者收益比是4:1,我们假设每间租房10平方米,租金每月600元,一年是7200元,三年可收回造价成本。廉租房不是商品房,不宜过分追求绿化面积。我们假设造20层,每平方米地价成本就是400元,我们按25%为绿化和空地计算,变成每平方米地价成本在500元,10个平方米地价总成本就是5000元,要出租8个月才能收回成本。两项合计,预计4年全部收回成本,我们按房屋50年使用寿命计算,一个10平方米的房子总费用是10×2000元+10×500元=25000元,每年可以有7200元租金收益,乘以46年是33.12万元,50年平均每年有6624元,一次投入后,平均每年有26.5%的回报率,这还不包括底楼商铺的超出单位的收益率,笔者用底楼商铺的额外收益和房屋超出50年以后的收益作为房屋修理费用开支。


由此可见,26.5%的50年出租房屋收益率,世间恐怕没有这么巨大的固定资产回报率。


另外对廉租房出售,笔者认为这可以拉低房价,使得中国楼价合理回归,不至于把老百姓的血汗钱糟蹋成楼市的泡沫。如果每个人每月在600元租房或者每人花2.5万元买下房子,这样,整个社会就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教育、消费、医疗等方面的投资了。中国的内需不旺,关键就是楼市泡沫造成的。


综上,笔者认为,廉租房出租也好、出售也好,均有利于促进内需。对地方政府来讲,连续50年每年拥有26.5%的收益率。另外,笔者认为可以让租房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这对风险投资等各路资金是一个诱惑,为它们提供了退出通道,又提供了退出后仍然享受有50年每年26.5%的投资收益率。从未来5到7年全球经济难有起色来看,能拥有年度26.5%的收益率,又能通过股市拿回成本,比起国内海外投资全线溃败来讲,无疑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美差,谁说廉租房里没黄金?{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3 23:41:24
姜伟新,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亲历者与决策者,他坚定地表示,中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是必然的选择,要为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不懈的努力。

  “推行住房货币化,我和大家一样有个心理转变过程”

  大学毕业后的集体宿舍生活,虽然已经过去35年,但在姜伟新的脑海中,依然历历在目,因为它承载着姜伟新对于住房曾有过的青春记忆。 “1974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住的是两人一间的单身宿舍。我记得,同住的伙伴如果有结婚的,一般情况下,单身的那个就要想办法挤到别的宿舍,或者在各个宿舍‘打游击’。结了婚的年轻人从住集体宿舍到两家合住一套房再到分上一居、两居,总之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在这种按级别、工龄、年龄、有无住房等一系列条件进行分配的制度下,姜伟新和同时代的人们一样,唯一的选择就是排队等候。

  1998年,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这对习惯于排队等候分房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次强烈的心理冲击。从此,人们要从自己腰包里掏钱买房子,不仅要考虑房子的价格、位置,还要为房子今后的升值贬值操心。

  那年,姜伟新已任国家计委投资司司长。他说:“当时我已经住上了一套4间的房子,但是按照规定,已经分配的房子也要掏钱买回来。对于推行住房货币化,我和大家一样,心理上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不过,我的这个转变过程要比别人短一些,因为我本身就是制定这项政策的参与者。”

  姜伟新深有感触地说:“这个变化,不仅是住房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转变。”

  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目前中国城镇商品住房的比重已达80%左右。姜伟新表示,国内外经验表明,市场机制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家庭的多样化住房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他说:“尽管现在商品房市场出现部分地区房价快速上涨,供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但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1:54
 “每次看到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对于奉行“多做少说”的姜伟新而言,不管平日里有多忙,他一年总要安排4至5次到基层调研的时间。

  担任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以来,黑龙江、宁夏、福建、湖南、山东、内蒙古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每每看到群众住房困难的场景,就像有一块巨石压在姜伟新的心头,让他久久不能释怀。

  他说:“看到有的群众住在解放初期建造的房子里,没有上下水;有的住在筒子楼里,用水、上厕所都要到楼外面;还有的房子,因为雨水常常漫到屋内,住户把第一道门坎和第二道门坎砌得非常高。每次看到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住房保障,在姜伟新看来,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第一任务。2007年,姜伟新刚到建设部任职时就曾说:“建设部门要切实关注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采取切实的措施,抓出成效。这也是我到建设部工作后重点思考和推进落实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想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仅靠商品化是不够的。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要另辟蹊径。

  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标准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进入建立、完善和有序发展的阶段。

  姜伟新表示:“保障房、商品房缺一不可。少部分是保障房,大部分是商品房。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市场化推进得越快,就越彰显出保障房的必要性。现在政府财力大幅度提高,也有能力为低收入群体解决居住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3 23:42:12
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期望,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期待我能做得更好”

  作为房地产业的主管部门领导,姜伟新坦言:“我们部两个任务,一是搞好住房保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但是很难。”

  然而,人们对他寄予厚望。有舆论评价他说: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实践经验。这样的评价基于他的个人经历。

  一方面,从原国家计委投资司科长直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长期在宏观经济部门工作,期间曾到香港考察过住房政策;另一方面,他还有过7个月的“开发商”经历,1988年作为青年干部被原国家计委派到华联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常务副总经理,目的是学习市场经济。

  姜伟新说:“记得我当时经手两个房地产项目,成功了一个,失败了一个。的确是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喝了一口水。”

  上任之初,有南方媒体报道过他的个人经历,姜伟新说:“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期望,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人们认为我这个人对房地产市场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期待我能做得更好。”

  自1998年我国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市场在住房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开始形成。房地产业很快扮演起拉动消费的重要角色。但是到了2003年以后,部分地区同时面临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结构性问题凸现等问题。飞涨的房价,已成为百姓不堪承受之重。

  对于2009年新一轮房价上涨的原因,姜伟新认为,既有刚性需求增加,也有土地供应、开发、管理和资金供应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责。姜伟新表示,一方面要促进商品房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实现“住有所居”做出不懈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