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张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昆才 上海报道 2009-9-4 2:31:39
“新增的贷款基本不做了,尤其是项目贷款。”9月2日,刘华(化名)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刘是长三角某中小银行的一家支行行长,由于总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10%,该行贷款目前基本处于零增长的状态,直至增资工作结束。此前,刘华已经婉拒了一些企业的贷款申请,虽然他也认为“这些项目还不错”。
这并非个案。9月2日,一家股份制银行高层透露,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都有着与刘华类似的遭遇。由于部分银行采取信贷总量控制,年初给予的授信,目前也会出现不执行的情况,除非是已签贷款合同的公开授信或贷款承诺,不得已还会寻求信贷资产转让和表外处理(挂钩理财产品),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
究其原因,资本约束是压力之一。至今年6月末,有4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10%,还有两家上市银行逼近10%(见图表)。
下半年的信贷增量将回归理性,业内人士估计全年信贷增量或将不超过10万亿元。而各行已审批通过的授信额度更大,仅一家大型银行就可能高达数万亿之巨,只是提用比例不高。
虽然,下半年信贷“冲高回落”,符合银行业的“早投放、早收益”的
商业理性和风险管控要求,也契合结构调整的调控导向;但如果刹车踩得过猛,或出现“一刀切”行为,对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民间投资的复苏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尚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信贷资金较多流入基建领域及政府融资平台,如刘华认为,“真正的企业并未得到多少好处”。但防止将今天的小问题演变为明天的大问题,信贷增长回归理性,也成为多位银行人士的另一共识。
天量授信部分成空文
近来,刘华明显感到上级行喜欢“挑刺”,即便是明确要支持的小企业贷款,上级行也会揪住其中的一些指标不放,让他再等等。
年初,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
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大手笔的授信成为银行业的“家常便饭”。
建行为铁道部重点铁路项目在2008-2010年期间意向性提供3580亿元的综合授信服务,交行、招行也分别给予铁道部3000亿元和8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
除扎堆大型优质客户外,多家银行同时为一个项目授信、超投资概算授信等也成为上半年天量授信的主要原因。如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中部某长江大桥项目总投资70亿元,引来包括国开行、工行、建行、地方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授信,最少的授信额度也达到5亿元,累计授信额度明显超过70亿元。
对此,一家大行授信管理部人士直言,类似的授信往往带有营销性质,超过项目融资需求部分的授信额度,并没有意义。这也造成部分银行的授信提用比例不高,以记者掌握的一家上市银行数据为例,今年上半年,该行实际投放贷款仅占已通过审批授信额度的40%左右。
一家上市银行相关人士称,在该行的会计处理中,贷款承诺是指企业已经确定可以向银行提款,但尚未提款的部分,一般在表外项目中反映,表示尚未发生的资产业务。他还表示,上半年授信额度的提用比例不高,原因之一是现在未提款的贷款申请,主要不在实体经济领域,而是集中于政府融资平台,申请时并未针对具体项目;现在有些项目已经启动,提款的可能性很大。
而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本又未得到及时补充的银行正遭遇瓶颈,新增贷款主要来自于到期贷款释放的规模,不仅大量授信能否顺利执行成为未知数,还可能会波及已承诺的贷款部分。刘华坦言,一方面新增的项目贷款基本不做,这部分项目暂时只能作为储备;另一方面,具备提款条件的客户可能还要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