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476 6
2009-09-04



www.zjol.com.cn  2006年02月27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腐败;剽窃者在一本书中“引用”教育部官员著述多达8万字,被质问时回答“因为你们的研究成果权威”……
  在“中国法学会网”今天举办的“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座谈会上,杨玉圣、邓正来等学者披露了大量学术腐败的事实。
  涉嫌学术腐败问题的学者不下百人
  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统计,国内几乎所有著名高校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他将学术腐败作了如下划分: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色交易、学术不端(包括剽窃、数据造假、抄袭、尾注注水等等),以及学术的低水平重复。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说,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学术科研领域。学术腐败直接导致的是我国学术水平的降低,进而影响我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邓正来认为,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一件接着一件,只能说明,学术腐败现象的出现,不纯粹是这些学者教授的个人品质的问题,也和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术制度的缺陷紧密相连。他举例说,现在学术界存在的潜规造成了一些腐败的发生。比如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及一些社科基金的申请和评审过程的相关规定,很容易为学术腐败提供机会。因为,能申请到项目的,很多人没时间专心“研究”,能专心研究的,又没有机会申请到课题。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文认为,学术腐败是社会不良风气在学术领域的反映,这与整个社会风气浮躁、学术评价机制有瑕疵有关。
  张文举例说,南方某大学教授在一本书中“引用”了她们著述的一本书中多达8万字的内容。“剽窃者”在被质问时居然毫无愧疚地说,之所以没有注释“引用”,是因为“张主任的研究成果权威”。
  杨玉圣则谈到了学官现象的危害。所谓学官是指知名学者往往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这一现象。他说,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认同是巨大的诱惑和陷阱。这些诱饵每时每刻都在引诱着我们的学术人。为了以上这些诱饵,不乏铤而走险者。
  邓正来认为,监督乏力也是导致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他说,一些国家项目在结项之后,便没有人管,对其中是否有学术剽窃、抄袭,甚至有其他的腐败,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
  “对付”学术腐败,路在哪里?
  邓正来透露,学界反制学术腐败的行动已经开始。他和一些大学的教授正在草拟一封致各著名高校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公开信。基本意思是,对于2006年以前的学术腐败建议“既往不咎”,但是要求在公开信之后教授们不再“舍身”腐败。学术腐败一旦被认定,建议所在学校坚决处理和辞退,否则,在公开信上联合署名的教授将一起辞去教授职务,直至对学术腐败的人被处理为止。他们计划在今年3月15日公开这一信件,并就内容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邓正来说,对学术腐败最好的惩罚方法莫过于同行的蔑视,行业自律才是真正的标本兼治。
  谢海定博士呼吁建立同行评议制度,让同行进行学术评议。
  张文介绍说,我国现在正在起草“考试法”,在考试法中规定各种考试的规范,进一步遏制学术腐败的发生。
  与会的陈桂明教授指出,现在学术评议中存在近亲评议,应该建立“学术回避”,有师徒关系、近亲关系的人在进行评议时回避。
  杨玉圣教授呼吁“让学术回归学术”。他指出,“全民学术”的状况一定要改变。不能把大学办成养鸡场,什么样的学术都存在,这样只会搞糟学术环境。
  一位著名法学教授总结说,学者自己内心的道德谴责是对学术腐败者最严厉的惩罚,学者诚信的恢复是确保学术清洁的前提。“让大学自己管理自己的学术,而不是由政府出面对学术进行管理,这样能更好地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
  人大教授出面澄清:是技术原因导致抄袭误解
  2月9日以《女作家指责人大教授剽窃》为题报道了上海女作家任晓雯指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抄袭自己的硕士论文一事。2月15日,金元浦教授约见本报记者,首次就剽窃事件发表谈话,并公布相关证据资料。“网站技术原因导致注释丢失使任晓雯产生误解并由此提出质疑,我对此表示理解,也可以就此事向任晓雯作诚挚的道歉。”金元浦说,“但必须明确,是技术原因导致了误解,从来没有过什么抄袭,这才是事情的本来面目。”
  教育部健全学术惩戒机制学术不端将被依法惩治
  为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教育部计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既要靠完善学术激励机制,还要靠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为此,教育部要在充分调研,汲取有关高校处罚规定的合理成分,推广有关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办法的基础上,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同时,还要抓紧推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规定》,从学术法制的角度,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记者 万兴亚 实习生 邢佰英  编辑: 裘竹如   [发表评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4 17:04:45
其实很多的学术垃圾都是被逼出来的,在中国的高校,老师都有任务每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仓促之下肯定难以保证质量了,而国外就没有这种规定,你看有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表的论文不多,但是每篇都是高质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1 19:50:14
其实很多的学术垃圾都是被逼出来的,在中国的高校,老师都有任务每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仓促之下肯定难以保证质量了,而国外就没有这种规定,你看有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发表的论文不多,但是每篇都是高质量,
tongy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0 19:49:38
基本意思是,对于2006年以前的学术腐败建议“既往不咎”,但是要求在公开信之后教授们不再“舍身”腐败。学术腐败一旦被认定,建议所在学校坚决处理和辞退,否则,在公开信上联合署名的教授将一起辞去教授职务,直至对学术腐败的人被处理为止。他们计划在今年3月15日公开这一信件,并就内容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5448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 23:42:46
好主意啊,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4 15:19:27
其实很多的学术垃圾都是被逼出来的,在中国的高校,老师都有任务每年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一楼分析很有道理  只有标本兼治才可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