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传统计划经济
我认为,我国的计划经济一般可分为两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时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
在我国,由于沙俄侵略了我国当时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加上后来独立的外蒙古,一共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出了中国的版图。列宁在世时,曾承诺将沙俄占领的中国的一切领土和租借区归还给中国(那时外蒙还未宣布独立)。但到了斯大林时期,前苏联绝口不再谈此事。为此,早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准备出访苏俄去会见斯大林,当然那次秘密行动由于苏方阻挠而告失败。
建国以后,由于美国对我国的敌视政策,我国不得不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依靠苏联的支援,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斯大林死后,苏联在事实上就成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心目中的头号敌人—— 美国虽支持老蒋,但老蒋毕竟也是中国人,而且美国在事实上也并没有占领中国一寸领土。但苏联就不一样了,不算外蒙古,单单它自己就占领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确实援助了我们,我们不能不领他的情。但对于他的后人,就没有必要那么客气了。可是,作为共产党人,又要避免承担发动战争的罪名,就只好用种种方法去激怒苏联人。为了此事,党内发生了分歧。庐山会议彭毛反目,恐怕与此不无关系。为了与苏为敌,就要把他弄得象个敌人的样子,为此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苏联政策的文章(是五评?还是七评?还是九评?记不太清了),说他们是修正主义,是马列主义和马列主义政党的最凶恶的敌人;说他们是新沙皇;说他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总之,说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人认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成功的,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失败的 中国的经济甚至不配称作计划经济。其实,前苏联的成功,一多半是靠剥夺蒙古和东欧一些所谓“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而得到的)。
敌国既已确立,那么准备打仗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自1965年起,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改善生活”(简称“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政策。人民敬爱的陈老总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要趁着他们这些打过仗人还都活着的时候把仗都打完。他感叹到,天天喊着要打仗要打仗,把我的头发都等白了,仗还是没打起来,盼着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但是战争毕竟没有打起来,中国毕竟不是阿富汗,不是捷克斯洛伐克,更不是匈牙利。你害怕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恐怕别人更害怕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由于自然规律都先后去了,第二代国家领导人开始领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经济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这后一个时期,知道的人就多得多了,所以我们就不详细讲述它的过程了。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时期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临战经济,与战时经济没有太大的区别。战时或临战时期,ZF的行政命令都带有很严酷的强制性,对人心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那时候,如果有人敢毒死生产队一头牛,多半会被当作反革命抓起来枪毙。所以,那时人们几乎是一心按时去完成计划的,很少有讨价还价现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的计划经济,则由于ZF的行政命令不再具有那么严酷的强制性,人们于是开始把眼光较多地转向关注个人切身利益上面。一方面是平均主义仍在作怪,干多干少一个样;一方面,则要求出多大力挣多大钱。总之,考虑完成生产任务少了,而考虑个人收多了,因此,讨价还价现象慢慢多了起来。但与之相反,合理的分配制度却尚未形成,大多仍沿用原先的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少数实行多劳多得分配方式的企业,却又出现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的现象。由于政策逐步放开,非国有经济乃至私人经济开始产生,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于是国有企业更是人心浮动,加上国家制定计划时不可能考虑得面面俱到,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要,很多国有企业出现效益下滑、甚至难以为继的现象。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终于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登上政治舞台,及时调整政策,将大多数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接着,又宣布我国进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时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不断立法,为市场经济提供逐步完善的法制环境,同时通过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提供合理有序的兢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