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的改革与变迁绝对能成为一部令人着迷的影片,但它常常遗漏了当代中国
经济增长所隐含的传统智慧与经营实践这一主角。当今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们,“把工
商业文化视为给定的,他们以很自然的方式组织和经营他们的企业……因为他们相信那是解决所面临的特定难题的最佳途径。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所采用的形式与他们的父亲或者祖父在几个年代以前所采取的形式是相似的”,在《中国的经济革命》一书序言的最后,长期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作者、日本上智大学副校长顾琳教授道出了这一略带沧桑甚至忧伤的事实。而这部聚焦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工业发展面貌的作品,就像在泛黄变旧的底片上,在时间留下的划痕与颗粒中,神奇般地为我们展现了光鲜亮丽的当代奇迹背后深藏与延续着的“中国经济实践中的商业和工业传统”。
顾琳教授将目光投向了华北平原上高阳纺织工业区一百年来的勃然兴盛、更迭嬗变,以及绵延积淀至今的工商业基因与市场逻辑。书中关注的三个不连续的增长阶段,就如同电影中的三个代表性场景,回顾了高阳工业发展的历程:从20世纪初到1937年,高阳逐步成长为“中国最成功的新兴乡村纺织业中心之一”;从1945年到1954年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垄断最终结束了私营纺织企业和乡村纺织的历史;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至今,高阳工业区再次复活为“居于当今中国毛巾、毛毯、毛线以及其他纺织品领导地位的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战乱与政权更迭的破坏,企业资料和原始记录严重缺乏,顾琳教授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搜集整理战前调查资料、口述史访谈、档案资料、当代纺织业的研究、田野调查资料等素材,努力去重建小规模商业企业的历史,“找回企业家的声音”,终于使跨越历史研究和当代经济研究中的割裂、跨越“1949年这一学术研究上的鸿沟”、跨越产业组织结构分析与企业家和企业个体分析两大研究谱系之雄心成为可能。
前世:八十年前就“全球化”了
在顾琳教授看来,自己的研究挑战了经济史通常强调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本土根源”。书中的种种证据都表明,无论从起源、发展等时间维度看,还是从原料供给、销售市场等空间维度看,貌似偏安一隅、山长水远的高阳乡村纺织业,其实却与全球经济的变化、尤其是近邻日本的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同步递进。
例如,在促使近代高阳的乡村织布工业勃兴和增长的若干因素中,袁世凯执掌直隶期间推行的ZF实业振兴计划实际上完全仿效了日本彼时成功的进口替代战略,原材料的供给也直接受益于日本放宽信贷条件的出口推进计划,遑论从日本进口的铁轮织机和棉纱、首先由日本教员培训的织工。而1910年末铁轮织机在高阳织布业中的大幅跌落,直接原因则是上海几家钱庄用于国际橡胶市场的投机出现极大亏损,信用恐慌链式反应般地让天津银钱号短期贷款信用紧缩,并使高阳经销商资金紧张。高阳的乡村工业竟能出人意表地与国际贸易、投资和国际化分工息息相关,一如今日同损共荣之全球化乱局,难怪顾琳教授的论断如此饶有趣味:“从一开始,高阳的贸易就陷入了全球经济的错综复杂关系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近代高阳与华北的宝坻、潍县和华中的南通等其他几个纺织工业区早在上世纪初便已践行了原料供给和销售市场均不在产区当地、俗称“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这大可与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来一补”模式相互对照。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企业家们为成千上万的乡村织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而织户们则能投资于新技术并分享工业区所创造的繁荣,中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被调动起来转向加工进口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