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六十年。这一甲子,中国经济可以用一个历史转折与两大阶段性特征,来勾画其轮廓。
前三十年,是在准战备状态下推行的计划经济,有战时经济色彩。虽然人们对这段岁月有许多感慨,但应该肯定的地方就应该肯定。而长时间推行高度集中的管制经济,必然会导致经济机能的枯涩与僵化。这是前三十年的最大教训。
后三十年,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自由度大增,微观经济出现了类似核裂变的巨大
张力。而改革的最大成功是解放了微观经济,开放则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盘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当然,这三十年也付出了环境、人文与道德三大代价。
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上,瞻前顾后,中国经济终于在最近这三十年,实现了由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的转型,它的历史意义是难以估量的。但无论从当前的挑战,还是从历史比较看,现在惟有临渊履薄,方能让中国经济走好、走稳。
⊙邹民生
再过几个星期,就是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这一甲子,中国社会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仅从经济层面看,或许可以用一个历史转折与两大阶段性特征,来勾画其轮廓。历史转折是,中国经济完成了由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的转型;两大特征是,前三十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后三十年以市场经济为主。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的一次次惊涛骇浪,都是闻所未闻的。
而这六十年的经验教训,不会悄然无声地走进历史的山洞。对于未来三十年,或下一个甲子,这即将过去的六十年,其意义不会只是一段刻板的史料,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完成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进行了三十年的市场化探索,但无论从当前的挑战,还是从纵向与横向的历史比较看,都还处在稚嫩期。因此,对于这一甲子的经济历程,做客观冷静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透视历史大转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两个阶段性特征的情况。因为正是这前后三十年的不同探索,才构成了一甲子的经济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