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自由贸易平台
当很多公司还陷在研发和市场到底应该听谁的话语权争执中时,3M已经能够合理地掌控市场力量在创新中的角色,既引导创新向着应用的方向发展,又保证创新能不受应用的限制。用3M前CEO德西蒙的话来说就是,“创新为我们指引方向,而不是我们给创新指示方向。”在无数个不同方向的箭头引领下,3M的创新不但没有四处碰壁,反而自如地把握到了基于知识的创新中那种漫长的间隔时间和知识的融合所赋予的特殊节奏。
基于知识的创新要对所有的必要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哪一种要素不具备。由此,企业家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将所缺少的部分设法制造出来,还是由于创新尚不具备可行性,最终将它延期。尽管这样的分析看起来似乎非常显而易见,可是,科学或技术发明者却很少进行这样的分析,因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答案。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门外汉往往更容易创造出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3M一直适时放入市场的力量,刺激创新的自然生长。
3M一直极力地在培养一种环境,让员工可以与其他部门的人自由组合,同时每个人都愿意共享自己知道的信息。成立于1951年的技术论坛是3M内部最大的技术交流非正式组织。当时,由于3M进入了很多行业,为了打破组织中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对创新的思路限制,因此就组织了这一技术论坛。论坛成员包括技术部所有的同事,再加上制造部、工程部的人员,技术人员可以自动成为会员,而其他部门则要注册申请,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总监批准。
2005年开始,随着中国研发中心的实力日渐加强,他们也开始组织技术论坛,核心平台主要集中在几大方面,像胶黏剂、研磨、电力、通信、机械等,并组成各类分会。每个分会的会长相当于这个领域的网络中心,任何人遇到该领域的问题时,都可以以任何方式联络分会长,获得有可能了解这个知识的建议。
而另一个知识集聚爆发的场合就是技术论坛每年组织的年会。在年会上,成员可以把他们的一些新的开发项目、技术或者需要寻求帮助的技术问题,做成大的海报张贴出来。但是,在有400个会员的中国技术论坛年会上,100张左右的海报位是一个稀缺的资源。技术人员要想将自己好的创意推销出去,就要用最精彩的方式表述出来,不但要说服自己的老板,获得这样的展示位置,还要尽可能打动更多的同事。唯有多方的碰撞和支持,才能确保这个构想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3M一直倡导技术是全公司共享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其他人的发明。这就相当于3M是一个毫无摩擦成本、效率最大化的内部知识交易市场,这样的互动和交换对于基于各种知识融合所引爆的创新来说,是最佳的环境。
对3M来说,创新竞赛中技术动力的源泉,就是友谊和志愿者行动。3M的人员的构成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国有很多华裔员工,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支持中国的团队,定期为中国的技术人员提供支持。这种人际关系网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非直接的动力。如果3M某个部门或某个区域分公司里,有一位未来创新者需要信息,他的人际关系网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搜索引擎。信任、开放、对共同事业的相互承诺——这些对创新活动而言,都是无形的却颇有价值的支持。3M一直实行某种不成文的终生雇佣制度,员工的离职率非常低,这让知识和技术得到了最好的分享和传承。即使是一个沉寂很多年的技术,也可能只是当初应用的时机未到。如果一个年轻的开发人员遇到相关的疑问,就可以找到一些资深的工程师,为他解答疑问,或是告诉他应该去哪里找答案。
尽管3M在创新的探索上强调自由发挥,但是对于创新成果的储备却非常严谨。每个技术人员从进公司开始,就会收到一个技术记录本,这个记录本有详细的编号,技术人员需要将自己的所有实验成果都记录下来,记录时主管和本人都要亲自填写,还要有一位同事做为证人,保证这些记录都是真实的。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法律风险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存所有的技术成果,包括失败的记录。最终这个记录本会收回存放在3M美国的技术资料库里,以便未来其他的技术人员查阅调用,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为另一种知识融合创造新的契机。
漏斗式的创新流程
基于知识的创新要求对所有必要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找出哪一种要素尚不具备。由此,企业家才能决定所缺少的部分是否可以设法制造出来,还是由于创新尚不具备可行性,最好将它延期。到底是先有问题后有解决方案,还是先有解决方案,然后再去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这在3M的创新中并没有定式。而且无论是在找问题还是找答案的时候,3M都不会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方向。
3M鼓励研发人员要有市场意识,特别是当一项基础技术在开发时,尽管不会受到来自市场力量的压力,但与纯粹的科研机构不同的是,3M的研发人员会对应用前景进行一些初步设想。培养研发人员的市场意识,是3M一直鼓励并用各种机制积极促进的目标。例如,3M中国研发中心研究员陈雪花从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现象中产生联想,与她在美国的导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获得了支持,于是开展了这一研究议题,最后发现了某种“超亲水”物质,如果把这个物质做成纳米涂层可以防雾。经过在2007年的年度技术论坛上广泛讨论,从最初的技术应用构想是如何解决产品起雾所引起的不便延伸,陈雪花与很多需要解决方案的业务部门进行交流碰撞,后来将技术运用到安保及防护部门的地下采矿工人的面具上,以及医疗事业部推出的外科医生使用的防护眼镜等。
出于对这个技术本身的好奇,在新的前景未明的情况下,陈雪花利用公司的15%原则继续进行研究,她向公司申请了起源基金(一项旨在鼓励研发人员在15%的时间里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的基金),获得了15,000美元的资金。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又发现了该技术还具有易清洁、防反光等特点,可以分别运用到高速公路标识牌、太阳能电池上等等。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参与到项目的研发中,陈雪花也得到更多资金和知识的支持,这些都根据项目的进展自然地增长。
与许多公司一旦遭遇到创新的失败就会退回到保守主义的老路上所不同的是,对于不明朗的技术,3M不会弃之不理,而是十分谨慎地投资,把实验的失败控制在实验室,而不是波及整个公司的失败。所以,它从未孤注一掷地押宝一个巨大的项目,因此也没有遭遇过大伤元气的失败。
这种实际又从容的心态和方式,让3M更能包容错误和失败。在它漫长的创新史中,它具备了如何反败为胜的不少经验,所以失败于3M几乎是成功的阶梯。因为即使是创新成果目前看起来一无用处,也许不过是“时候未到”,3M不会把这些成果贴上失败的标签后打入冷宫,而是悉心收藏起来,等待某一天所有要素齐备,再让这个技术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样的做法恰是基于知识的创新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没有无用的技术,只有想象不到或时机未成熟的市场”。
比如,如今为3M带来大量现金流的液晶屏增亮膜业务的技术原型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该技术开发之初并不是用于发挥增亮效果的,而是用作一个控制光源的照明膜,以保证灯管的亮度均匀。后来到了液晶显示屏开始发展的时候,偶然间3M发现这个技术可以起到增亮的效果。所以,当手机、电脑这样大量带有显示器的产品出现时,增亮膜才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广泛应用。
3M有许多积累集聚的智慧,在最高管理层里有一种共识,那就是耐心等待时机。把优秀的知识和人才安然无恙地保存起来,而不是让他们仓促登场。3M另一个精明之处,就是先为那些最具有光明前途的发明大开方便之门,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保障,即在不影响公司成长的前提下,给它们创造一个温室气候。就如3M亚太区及大中华区研发副总裁刘尧奇博士说,3M中国研发中心在战略上对资源的分配是二八原则,20%-30%的投入是专门做这种技术导向型的研发,而剩下部分是进行应用研发,这样一个经验值是为了维持两者平衡,既要能够在当下的市场中胜出,又要确保发展的后劲,积累长期发展的实力。
在对创新项目筛选时,3M选择了一个漏斗式的创新审查流程,随着推向市场的时机越近,失败风险越大,投资的审查也会越加严格。在这样的流程中,3M的宗旨是将钱用在刀刃上,这就意味着一个项目可能在开发的任何阶段被搁置。对于有无数潜在创新项目的组织来说,这实际是一种鼓励跨部门竞赛的优选机制,唯有那些最迅速且最全面地收集了信息、表现出了成功潜质的项目,才能够得到3M的最终支持和认可(链接:《如何让好技术成为好产品,3M的新产品商业化流程-NPL》)。
3M在管理创新的成本时既灵活又审慎,越是不确定时越是有耐心且不放弃,一旦市场前景明朗就立刻调整一切资源去配合此项业务的发展。这是效率至上的管理模式最不可理解的一点,所以当3M前CEO麦克纳尼将GE的绩效法宝六西格玛带到3M时,大刀阔斧地削减3M的研发支出,立刻就取得了利润大幅提高的成效。然而创新需要变异,允许失败,更有偶然性,这些都与六西格玛背道而驰,是无法“理解”和必须控制的。所以很快人们都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如果3M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尽可能地消除浪费,而不是如何想出最佳创意,它就与大多数挣扎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的公司无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