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4479 0
2006-07-01

对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看法

开设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是为了使学生知道本国经济历史,包括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规律、特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已达到的水平与阶段,它的历史方位,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而提出过的各种理论和方案,等等。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在专业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对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感触颇深。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大家的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也认识到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据以此我们给出我们小组的一些看法。以下简单地给出我们小组的看法,分析一下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我们小组经过认真而又激烈的讨论后所得的对策。

一、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优点

(一)所选教材结构清晰,与以往有所区别,比较适合我们的学习要求.这与以往的教材有很独到的地方,更利于我们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用数据资料分析中国的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更具说服力。教材每个章节基本上采用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有关数据资料的分析来对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具体的对比,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三)教材分章节来从不同的方面来具体论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广大同学学起来更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掌握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四)在教材不同章节中,遇到论及同一问题时,由于作者的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也不一样,所用资料的来源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编者在保持观点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有选择的把它安插在教材中,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能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中起到更好的效果与作用。比如对外国资本作用的评价等就属于这一类。

(五)在上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采用灵活多样,以引导学生进入到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学习为主。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的思维空间,掌握住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

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

(一)选用的教材不是很合理,不适合知识的积累。

1、第一本《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近代部分)的分析方法偏向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这样虽然更有说服力,也更成理论体系,但是太理论化的了,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内容缺乏吸引力,。同时,与分析方法相对应的,书本的知识很细,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思维的训练可能受益颇多,但是在学习完后,没能形成一个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而这对于将来的学习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2、第二体《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现代部分)的理论框架非常传统,缺乏独立的理论观点,不能反映经济史的特色。本书的内容是按时间发生的先后来安排的,而且章节安排所体现出来的政治含义十分浓厚。经济史教材必须具有启发性,而不能限于告诉学生中国近现代时期里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事实。教材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有关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经验、方案的理论,而且要使他们知道,要用什么理论和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史实与过程,得出新的理论结论,使他们从这个分析过程中学到经济理论、历史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他们的理论思考和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理论性是经济史教材应有的特色。在现代,我国经济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道路十分曲折,其中走了不少的弯路,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是本书只是对历史的简单说明,缺乏深度,没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刻的,更有意义的内容和分析。

3、以上两本教材的范围是从1942年到1991年,而没有任何有关1991年以后的。我个人认为,离现在更近的经济史对我们更有意义,能为我们认识现在我国经济提供更大的帮助。

(二)作业的样式过多,总的次数也多了点,质量相应的就有下降。

我们大三高年级了,是要加强专业的训练,但是毕竟缺乏系统的训练,没有轧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专业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有很的。老师安排的作业的样式有读书笔记、小组作业以及课后作业(这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完成),同时总的次数也挺多的,十多篇的读书笔记、三次的小组作业和每章都有的作业,这所有加总起来是个数量颇大的任务。在一个学期里,一个学科这样的作业量确实也多了点,要按时按质地完成难度是挺大的。我们的能力太有限了,自觉也是有限的,而又太过于重视数量了,为了按时完成每次的作业,不可避免的总的质量就会有一定的下降,数量与质量是很难同时兼得的。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同学们没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

每个人的自觉总是有限的,有效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督促同学们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但是在整个学期里老师没能对平时作业进行较好的监督,仅靠同学们自己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再说每一个人的自觉性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如果能有一套有效的监督,同学们就要多了一个约束,这比单单靠自觉性会来得好的,相信同学们也会更加的努力去完老师所安排的所有的作业的。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同学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平时作业有读书笔记、小组作业以及课后作业,这些算起来不少的,这跟其他学科比起来量是不少的,但是给予平时成绩的权重还是和其他学科一个样,只有区区的30%。也就是说,在成绩上你所付出的与回报是不对等的,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样误设的激励机制,同学们自然对平时不会很看重的。

(五)在近代和现代部分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

这一个学期上下来,感觉老师有点过于注重近代部分,而有点忽视了现代部分。我个人觉得现代部分所发生的历史离我们会更近,它所含的经济意义会更大点,而老师这样的安排有点本末倒置了。

三、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重新选用更好的教材,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

教材对于学习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1991》(现代部分)我觉得应要寻找一本更合理的教材来替换它。同时对1991年以来所发生的经济史进行补充。我个人觉得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 简化作业样式,适当减少所布置的作业的量,以提高作业的质量。

对于三种作业样式,选择其中的两样就行了,至于不要哪种类型,确实是个很难选择的,值商榷。同时要减少所布置的作业的总次数,减少作业量,例如三次的小组作业就可以少一次,可以减轻同学们学习的负担,这样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完成作业的质量,而质量才是学习的关键。

(三)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按时检查作业。

监督应该要形成一种规则,一种制度,这样它的作用才能突现出来。所布置的读书笔记以及课后作业要有一个检查的时间表,并及时检查同学们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督促同学们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可以弥补同学们在学习上的自觉性不高的问题。

(四)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高同学们的积极性。

纠正误设的激励机制,让同学们在平时所付出与所得对等起来,也就是说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如提高到50%甚至更高点。这样平时成绩就具有相当大的权重,影响到了期末同学们所能得到的成绩,同学们对待平时作业的态度就会大大不一样了。

(五) 合理安排近代部分和现代部分的时间,给予现代部分应有的重视。

在教学计划上合理安排近代部分和现代部分上课的课时,最好是二者能分配相当。给予现代部分应有的重视,这对于我们同学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好处的。并且也将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

我们小组对近现代经济史教学内容的看法是比较系统性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应的对策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以上五条对策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不能简单地单独拆分出来理解,这样的理解是有偏误的,而是要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去看待和理解它们,也就是说我们给出不是一条条的对策而是一个方案,认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给出的看法完全是基于我们小组成员的认识,当然会存在不尽美的地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