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宏观数据微观解读;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是什么影响了股市?《新燕山夜话》带您搜寻蛛丝马迹。 于颖(《证券市场周刊》主编):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可以说,股市是测量经济体温(过去、现在或是将来)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影响决策的先行指标应该还是经济本身。判断经济冷暖、把握投资机会,还是得参考GDP、CPI等各种经济数据,特别是这些数据的变化。作为中国第一个统计学博士,你相信目前公布的数据吗?
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教授、统计学专家):尽管统计工作在不断进步,但对目前的收入数据我基本不用。比如统计局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2733元,同比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这个说法遭到很大质疑也是意料之中的。很明显,所得税收入的数据跟这个增幅是相矛盾的。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增长仅0.7%,这和9.8%对不上茬。所得税收入的可信度要比抽样调查提供的收入数据高。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8.1%,考虑到农业GDP增长3.8%,GDP中有一部分是现金收入,现金收入不可能比GDP增长快那么多。央行的居民调查,收入及预期都是负的。
对民间的质疑,统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两个解释,一是说教师、公务员工资涨得多,可是这两部分人口在1.3亿城镇居民中能占多大比重?能把平均值拉那么高吗?二是说加大了政府转移支付,人均2000多元。但转移支付中,一部分是给下岗、低保的,但还有一部分是隐性的,比如含在医保里的补贴等,并不体现为现金收入。所以这两个数据都经不起推敲(还有个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分析)。当然,一些数据不准也是在所难免,比如收入、就业的统计,发达国家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但中国目前做不到。
于颖:干嘛收入报那么高呢,也可以报低一点嘛。也许作为一个统计方面的专家,你对统计工作的要求太高。我也听到过另外一种说法,即使很多数据误差可能较大,但只要数据自身有一定的可比性,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再说啦,脚上的鞋有点破,也只能将就着穿,总比光着脚走路强吧。新鞋好,哪儿找去呀。
任若恩:统计部门可能就没想那么多,反正过去一直这么走下来的,公众听着就是啦。现在形势不同,各家券商都有首席经济学家,投资人对这些数字开始斤斤计较,所以对数字的准确性要求自然更高。
于颖:说点鼓舞人心的,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1%,现在普遍预测三季度会在8.5%以上,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过后有这样的数据,也算是挺漂亮啦。
任若恩:我对GDP本身并不太在意,但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说法太乐观。比如,有人拿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推测全年的GDP,这有点不靠谱。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是恢复性的,类似于触底反弹甚至是超跌反弹,加上财政政策的刺激,因此这种增长是非常态、不可持续的,用这样的数据推导全年数据肯定会有较大偏差。
于颖:听口气你就属于非乐观派。当然,也是的……十字路口,谁又能完全说清楚呢。看来,有必要老生常谈,再评估一下那三驾“破车”的马力。消费,你也推算过,全年的增幅能达到9%左右,基本到了上限。如果收入增幅不能在短期内有大的提升,消费对GDP的贡献也就这样了。
任若恩:消费行为取决于人们的现期收入及预期收入,而预期收入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期收入增长和个人资产增值。上半年大家高兴,是因为随着股市的快速反弹,个人资产增值很快,所以消费增长还是不错的,如果股市下跌,对预期收入增长的判断就会有变化。
于颖:用财政政策拉动投资,是在困难时期一个不失有效的办法,但上半年85%投向基础设施,属于“一次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进入“衰败期”,换句话说,“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很多人还在争议财政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也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任若恩:书本上说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实践中都非常不可测。中国的财政政策目前究竟创造了多大的乘数效应,很难算出来。理论上,乘数效应加挤出效应大于1的情况下,财政投资才可以用。但实践中恐怕很难大于1,等于1就不错了。挤出效应在中国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我还没专门研究过,也没看到有比较成形的研究报告。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这轮调整过程中,国进民退,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假定乘数效应大于1,但增长的部分能不能覆盖住其他方面的下滑?对于乐观派,乘数效应不仅要覆盖比如外需的下滑,还要创造出一个那么高的增长。而财政,一方面多花钱,一方面少收钱。必要时就得用,但用完后怎么走?日本发了多大规模的国债呀,多年来经济就是起不来。预计中国今年的财政支出增长5900亿,我怀疑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来自过去两三年财政高收入时,一部分没有上报打了埋伏,估计有1万亿。而去年、今年财政收入是下降的,明年的财政6000亿增量支出从哪来就是个问题。
于颖:未来大规模发行国债,也还有空间,就看能不能发出去。投资,主要还得看房地产,但这一领域目前最乱。
任若恩:地产行业非常重要,地产起不来,经济就起不来。但房价不好统计,房屋、土地是最特殊的商品,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现在国内的统计数据极其不可信。国际上有一种回归方程的方法来计算房价,但这种方法非常麻烦。我个人是不看国内数据的,我信自己的逻辑思维,然后再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报道。在这一点上我比较主观。
自从2007年房价上去后,房屋购买力就下降了。2008年大家都在等房价下来,2009年房价实际是下降的。这一轮经济受到的摧残比想象的大,内外因素都有,内部的调控过于紧缩了。现在购买力还在衰减,继续大涨不可能。而且中国的房子贵就贵在京、沪、广、深,二三线城市房价还算便宜。比如说降价15%,北京上海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但在二三线城市可以释放出很大一部分购买力。现在国内有一个误区,说事儿的人老是拿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在煽情,可能中央领导观察房价也是看这几个城市。从全国看,真不知平均水平是多少,说事儿的都拿一线城市举例。我认为,今年量先下去,明年价也下去,所以经济恢复会比人们预期的慢。
于颖:今年上半年,过去的地王宁肯弃了也不开发,但近来又出现了拍地热,拿地是增加的,但新屋开工面积是下降的,这一组数据好像有点矛盾。房地产开发商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预期?新地王和旧地王的现象如何解释?
任若恩:对于新“地王”现象,我个人有一个解释。上海、北京地王背后都是央企,央企不计成本地拿地,背后的逻辑可能是地方政府没钱了,央企在送钱,而银行的钱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央企,因为贷款是不能直接用于拍地的。钱从央企流入政府,政府只要以后给企业一个好项目,企业的钱就回来了。所以,新地王可能是非商业因素造成的。北京的那个广渠路15号地,看不出成本决定因素,就是志在必得。我也没有太多数据支撑,但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拿北京上海说事,不对。
新地王频出,给人造成了一种热闹繁荣的景象,这给房屋购买者和股市投资人极大的错觉,这可能也给了开发商一种错觉。开发商拿地后又担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于是开始观望,这就有了新开工面积和拿地的矛盾。土地是稀缺资源,长期肯定升值,开发商只要资金链不断,养着地就行了。但我担心,将来房价下来了,人们还是买不起,因为收入没上去。
于颖: 刚才说了投资和消费,还差外需。你曾说过,指望外需拉动太不靠谱。商务部的一位研究员说,对欧盟的进出口都不好,顺差缩窄。
任若恩:国内总幻想将来美国、欧盟经济起来了,会消化中国的新增产能,这非常不现实。因为美国的情况还不如中国乐观,中国要外需转内需,而美国最需要的是内需转外需。美国储蓄率已经上升到5%,2007年是零。IMF首席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个数字是下不去的,甚至还会更高一点。储蓄率上升5%,意味着消费下降5%,美国消费占GDP的70%,就是说GDP要下降3.5个百分点。这块下降美国拿什么来补?只能靠它的外需。
于颖:悲观点儿估计,假如经济二次探底,财政还有没有钱来救?或者说如果民间投资还起不来,财政刺激政策能不能持续?
任若恩:据我的观察,前两年保留下来1万亿元左右的财政资金,没有体现在报表上。去年出台的4万亿元财政投资,事实上中央投入是1.18万亿元,分两年。与股市涨跌相比,执政党更在意保民生,今年保民生项目花钱的地方特别多,估计那1万亿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明年的6000亿元在哪里?怎么落实?发国债的空间还很大,因为国债占GDP的比重还很低,但是今年利率定得太低,国债发行不顺利,明年要发的话,可能会抬高利率。
于颖:从悲观入手分析问题,有助于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但总还是有很乐观很积极的因素,至少中国的经济形式比美国好多了,我觉得没有过不去的河,只是要付出多少代价的事儿。
任若恩:刚才我们画了一个悲观的图,三驾马车都不太来劲儿。我说几个乐观点的。一、政府7月份财政收入正增长。钱打哪儿来的?如果数字是假的,就没法讨论啦,假定是真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压指标的结果,国内的税收弹性比较大,像海绵,总能挤出水。所以,假定经济二次探底,财政支出钱还是有着落的。二、居民消费下降的空间不大。因为大部分居民的消费是必需品消费、初级消费,较刚性,居民消费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尽管不能立竿见影,从长远说是可以增加消费。三、如果有需要,货币政策有放松的空间。现在大家看着7万亿元害怕,担心货币收紧,但如果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危险,政策会反着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都有空间。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可能比7月略高,假如环比很差, CPI、PPI指标下降到更低水平,通胀预期也就打消了,股市也下来了,央行就没必要下调货币供应量了,继续“吹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