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吹风“退出策略”
盖特纳说的“远景”是指要建立“稳定而富弹性”的金融体系
特派记者 熊 敏
特约记者 衣 鹏 华盛顿、上海报道
整队,还是冲锋?
9月5日,在英国伦敦举办的G20财长会议之上,各国财长必须解答这一命题——现在是否应退出经济危机中投放的“救市措施”?
“这不是一次开启新协议或新机制的会议”,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赴伦敦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似有意淡化会议分量。他表示,这次会议主要是盘点今年3月以来各国治理经济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但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走向的“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经济刺激计划与退出机制的讨论将是决定这一轮G20峰会成败的元素之一。”加拿大G20研究集团主任科尔滕告诉本报记者。
盖特纳预计,会议将就采用“退出策略”的协作框架达成一些共识,而“各国对于退出策略的时间表还未达成一致”。
可以预见,“时间表”仍会是焦点,但阴晴不定的经济数据让人很难看清全球经济的真实走势。7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0.1%至9.4%,让人们看到经济恢复的曙光。但就在4日G20伦敦财长会议开幕当天,新鲜出炉的美国8月份就业数据却一片惨淡,9.7%的失业率创下1983年6月以来的新高,高于预期0.2个百分点。
尽管不期待会议当场达成共识,但盖特纳说:“我们并没有太多讨论时间了”。
“退出”时机难判
“何时!何时!何时!”
飞赴伦敦之前,盖特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以“三度反复”表达了“退出策略”的难处。至少在欧盟“三巨头”心中,这个问题尚无答案。
9月4日,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奇、德国总理默克尔联名向欧盟其他成员国致信,信文称:“全球经济危机尚未结束,失业率在近几月还可能抬升,现在应坚持刺激政策”。
然而,“这个话题正浮上领导人桌面”,卡内基基金会经济学家达杜斯(Ugi Dadush)向本报记者表示。所以,尽管目前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在考虑撤销财政刺激计划,但是随着一些良性经济数据的披露,苗头已经显现。
达杜斯注意到,有的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疑似退出策略”。比如美联储决定减少购买政府债券、美国停止“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中国调整信贷政策、以色列最近提高了贴现利率。
“退出”时机无法定论的首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形势难以判断,这让盖特纳也言辞含糊。
今年7月以来,美国经济转好的信号越来越多。9月3日,美国非制造业指数显示美国服务业7月份下滑速度放缓,而服务业占到美国GDP的47%以上。美国标准普尔500种工业股票指数当天上涨8.49点至1003.24点。
7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0.1%至9.4%,让人们看到经济恢复的曙光。但就在4日G20伦敦财长会议开幕当天,新鲜出炉的美国8月份就业数据却一片惨淡,9.7%的失业率创下1983年6月以来的新高,高于预期0.2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失业率将在2010年达到10%。
“3月以来,我们采取的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要走出这场危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盖特纳在9月2日的吹风会上说。
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此轮经济恢复将会是W形恢复。IMF今年6月就分析,美国经济要到2010年年中才会进入稳定恢复。
“现在看到的经济反弹只是一个技术性反弹”,世界银行下属发展前景集团(Development Prospects Group)经济学家蒂默(Hans Timmer)向本报记者分析,这不是经济增强的信号,只是一个超跌反弹。
“退出”步伐难调
更大的难题是,即便经济走势回暖明显,各国的“退出策略”也未必协调。
“这必须集体推动”,盖特纳言辞坚定地表示,美国将“小心维护”国际合作的基础,避免合作信心的流逝。
然而,即便在会场外的官方表态中,美国与欧洲之间已飘出“杂音”。
日前,德国财长斯泰因布吕克对媒体表示,一旦经济恢复开始,退出机制就应该马上执行。
而9月2日的吹风会上,在回应记者相关提问时,盖特纳坦言自己的观点与之“要强调的部分有些差别”。
“要确保经济刺激在其需要时持续,在不需要时停止”,盖特纳有保留地表示,美国确实要确保经济刺激的钱不滞留在市场上,但现在我们的主要困难还是去判断现在的经济形势是否进入了长期、持续回暖的增长轨道。
待经济稳定之后再实行退出政策或许是明智之举。因为尽管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高达GDP的11%,但是短期内并没有通货膨胀的危险。IMF分析,考虑到美国2010年的失业率将高达10%,今年和明年和通货膨胀率都会在低位徘徊。IMF预计,2009年美国CPI指数将下降0.5%,2010年上涨1%。
而欧洲“三巨头”的信电中语调则较施泰因布吕克更为强硬:“一旦危机结束,就要致力于‘退出策略’,避免形成新的全球不平衡。”
作为“回暖”最先发生的地方,在欧美对峙之时,中国的立场又是如何呢?
在7月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S&ED),两国曾就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曾在相关环节的会谈结束后对记者表示:“只有当美国经济稳定和世界经济稳定了,才能进一步地消减财政赤字。”
这表明中国在刺激还是退出的问题上,此次有望和美国保持一致。
对于中方关注的赤字问题,盖特纳此次亦有所表态:“一旦情况允许,我们将会把财政赤字回收,减少不必要的金融干预。”
此前,盖特纳也曾在7月S&ED上对中方承诺将在2011年将美国赤字降到可持续的水平。
达杜斯认为,各国在G20峰会上,应该首先承诺继续执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包括财政刺激、放宽货币政策、注资银行和清理有毒资产。
“在所有这些方面,各国一直存在关于退出或者至少减轻行动的争论。”达杜斯说。
“退出”之后再出发
“退出策略”仅仅是一系列变局的序幕。
“要以新的方式渡过危机,而不是把重振经济寄希望于借债发展的模式”,盖特纳认为,长期的挑战还在于调整经济增长结构,重塑金融体系,将世界导向“更均衡的增长”。
盖特纳说的“远景”是指要建立“稳定而富弹性”的金融体系。“首要是要更审慎、更仔细地为其设计一套管理资本和流动性的标准。”
但不可避免的冲突是,谁做新的秩序制定者?
在9月2日的吹风会中,盖特纳的畅想就被一位记者质疑,“怎么保证其他国家有动力跟随美国带头的金融监管改革?”
“这确实很复杂,最终的检验标准是看我们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盖特纳就此回应,其他国家也需要在金融监管上更有效率的体系,也都在以不同方式去应对过去监管方式的失败后果。
“尽管挑战有所不同,但如果不齐心协力则会缺乏效率”,盖特纳说。
在吹风会之前的发言中,他也明确提到,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的增长,需要在美国的模式外找到新路。“这个对世界的意义在于世界的竞争力和增长动力将转向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国内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增加。”
盖特纳也提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尝试。“中国和印度作为正在上升的经济体,可以拉动世界经济,使其更强硬地面对危机。”
盖特纳认为,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推动型。他说,“如果你看到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正实施的宏大策略,你就会知道他们在调整经济结构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的改革都希望将未来的增长更多的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我认为这很振奋人心。”
但在回答IMF改革问题时,他则出言谨慎,表示“我们在其后付出了大量财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