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62 39
2017-03-25

    非常感谢各位对我的前一篇杂文《小市民眼中的世界》的关注。打了鸡血的我决定再接再厉,再来一篇。本文将力求精简,直指主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类前进过程中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根本问题。

    自然界中的群体动物,都是依靠生存竞争中的优势个体,通过繁殖优势将个体的优势特征在群体中扩散,从而带动群体的进化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迁;而群体的相对稳定,则是个体存在与进化的基本条件。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外部环境间,无时无刻不是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战胜其它一切物种,走上生物链的最顶层,成为这颗星球的主宰。根本原因则在于其他一切物种一般只具备对客观世界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能力,其脑功能的进化程度不足以进行完整复杂的逻辑思维,从而表现出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各物种的被动适应能力始终是以与外部环境形成动态平衡为目的的。唯独人类通过其发达大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主观能动能力。人类通过观察思考逐步掌握了客观世界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按照主观意志通过人类行为活动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影响,并使得外界环境打破平衡按照人类主观意愿的方向发展转变。人类的主观意志对客观环境的影响能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加强,从而使得人类最终超越所有物种。

而且人类作为唯一一种通过大脑后天思维活动获得极大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个体思维活动除直接作用于人类的个体生存活动以外,还生成了最为关键的精神产物——知识。

人类个体大脑的进化是知识产生的必要条件,群体生活方式是知识积累的充要条件。没有进化到极为发达的个体大脑神经系统,采取群居模式的其他物种就无法形成如此高的主观能动性。如蜂群、马群,已经在自然界存在亿万年,但却始终只能按照自然法则被动地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缓慢进化。没有群居模式,知识就无法实现快速积累传播并产生规模效应。群体与个体的共同作用,才使得人类依靠知识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3-25 10:12:14
      人类社会,是以每个个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人的劳作活动,是整个社会物资资源的基本来源。而个人通过大脑的逻辑思维活动形成的主观能动性,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原动力,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积累的源泉。
      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发达的大脑器官及其思维活动来获得,还是建立在学习掌握整个社会已有的知识积累之上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原始部落终身得不到现代数学物理学知识的学习机会,那么他是无法发现相对论的。
      同时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资资源也是依照社会分配制度通过社会来获得。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人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对于社会的依耐性必然越来越强。作为一个现代人,假如我的手机停机的话,我会很明显的产生一种焦虑感,无时无刻都需要与外界保持一种畅通的联系,这已是很多现代人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与生活需求。
      所以人类社会依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发展,而个体依靠社会确保生存与发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也是其他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
      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任何人的思考行为都是基于其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客观生存环境对人的思想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5 10:13:04
      任何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世界就没有经历与感受完全一致的两个人。所以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拥有其个人需求。但作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由于相同的生存环境、相似的生活经验、以及受共同的知识文化传承的影响,其个人思想行为会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征。对于任何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共性才是其保持存在并维持稳定的根本基础。共同的语言文化、共同的基本利益、共同的生存空间等形成基本的外在现实物质层面的联系,而共同的道德伦理体系,是非价值观念无疑是更高一层也更紧密的内在精神方面的联系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5 10:14:03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5 10:14:46
所以,我们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总结出一些结论
      第一、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并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推进,个体依托群体生存,并在群体的现有基础上发挥其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个体具有个性,而同一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又会具备一定的共性。群体依托共性保持稳定,依托个性求得发展。不能保证个性需求的社会,将丧失其进步的根本动力;不能确保共性稳定的社会,则会危机个体的生存。
      第三、自然界的群体动物依靠本能形成共生状态,按照自然法则进行个体间的生存竞争以实现物种进化从而适应生存环境的变迁。人类则依靠主观能动性认识与改造生存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人类文明,建立起相应社会制度以协调人类群体中的各种相互关系。
      第四、任何社会制度都是在人类认识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建立的。而人类社会自身,也是人类不可脱离的生存环境,同样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随着人类认识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环境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得人类社会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满足人类不断变化的生存需求。
     第五、要协调好人类群体中成员间各种相互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尽量满足社会成员的个性需求和社会整体的共性需求。就必须在深度解析个性需求与共性需求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项社会制度,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进行调整。
     第六、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建立在对客观生存环境的认识与了解基础上的,不同地区生存环境的不同,使得当地的人类族群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与之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与之相应的世界观与习惯性思维模式,通过教育形成知识传承与社会传统,从而对后世的社会变迁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5 10:15:29
钱学森64 发表于 2017-3-25 10:14
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