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28 1
2009-09-08
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经济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速连续7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加速。

  与此相应,人保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完成全年900万目标的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一季度末持平。截至7月1日,中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与去年
同期基本持平。企业岗位流失速度减缓,6月份出现净增。

  相比去年年末4.2%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经济下滑对于城镇就业人口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然而,作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其就业情况目前尚无确切的数据。据估计,7月以后,农村将有约700万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年轻人进入劳
动力市场,根据以往的规律,其中大部分将外出务工。因此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高增长并不必然带来高就业

  当今世界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增长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指出,未来中国最大的经济风险不在于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而在于可能的就业率下降及其引发的社会不
稳定,单一采取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可能会加剧这种风险的形成,因此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经济增长优先向就业优先转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高就业弹性阶段,在这期间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特点,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出现了急剧下降,表明劳动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到目前为止,政府投资较多地用于公路、铁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占比最大。可以说明,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仍在继续。重要的是,政府投资增长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营
困难还在延续,社会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而相对而言,社会投资对就业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以及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都会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对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国情,其负面影响必须受
到强烈关注。

  正因充分考虑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了420亿元就业资金,较2008年增加160多亿元,增幅高达66.7%,地方财政也有相应的就业投入。420亿元是促进就业的直接投入,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使用方向
主要包括: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如培训补贴等;支持创业,如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性补贴,如岗位补贴、社保补贴;针对农民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投入等。其效果如何尚需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努力实现保增长与保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中,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重灾区美国、欧盟,恰恰是我国外贸最大的出口国家,因此,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经济。随着危机的深化,这些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收入水平下降、失业人
口增多的情况,进口需求必将随之减少。而外向型经济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口下降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很大。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各新兴国家,相比之下,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失去价格优势。这一方面会使我们失去一些市场份额,减少出口总额,从而失去相应的就业;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甚至吸引已落户我
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原有企业工人面临失业。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国出口快速萎缩,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负的2.9个百分点,将国内消费培育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成为各界的共识,这同样需要就业情况的好转给予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有经济学家认为,就业是金融危机转化为全世界的经济危机的一个最核心的传导链条。这个链条如果能够卡住,相对来说可以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伤害。无论是从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还是长远来看,保就业都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目。

  就业机会的创造和扩大,不仅仅是劳动者的个人行为,更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全社会在各个政策层面上的共同努力。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蔡昉认为,政府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订,都应以最大化创造就业机会为优先原则,从而
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就业环境的改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得益彰。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建议,制订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录,明确优先重点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对属传统产业但仍有发展空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亦应给
予宽松的政策环境,允许其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只有坚持就业优先的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们参与财富分配的权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只有坚持就业优先,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信息报记者 杨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8 19:41:56
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