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iyiqian于2005-12-4 0:30:02编辑过]
深入浅出,生动的说明了寻租的具体内容与特征!写的很棒!以前有人问我寻租是什么意思时总是觉得无法很形象地说明,以后就好了,呵呵!
我是学行政管理的,以后有机会多多交流!QQ:109124140
为楼主补充一点事实资料
四六级考试怎么变成了权力的寻租场
2005年春季四六级考试开考前,北京曝出数千考生通过培训中介机构报考失败的事件,受到影响的考生至少2300余人。据《新京报》1月12日报道,一些培训机构和民办高校往往把社会考生转成在校生,到有接受报名权和设立考点的高校去报名,这样一来,一方面报名费暴涨数十倍,另一方面需要寻找高校的“人脉”资源,而巨大的报名费差价就被那些“能够获得有效资源”的“神通人士”层层剥夺。据记者调查,仅北京每年就有数万名民办在校生通过这种非正常渠道报名四六级考试。而在全国,数目更是大得惊人。为什么四六级考试如此“紧俏”,是谁让四六级考试变成权力的寻租场?
四六级考试是什么?其实说穿了,四六级考试就是一种单纯的英语能力水平的证明。对于考试举办者来说,四六级考试就是对参考人员英语能力水平的认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目前社会上举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没有什么两样。但两相比较,四六级考试却是那么的“供不应求”,就连报名机会也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一些人权力寻租的资本。
笔者认为,四六级考试成为“稀缺资源”的现象完全是人为的,是制度缺陷造成的。无论考试制度本身,还是有关高校,都给四六级考试附加了太多的社会属性;而从实质上讲,这些社会属性是不应与四六级考试挂钩的。比如,对四六级考试定位就是以在校生为主要对象,这样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考生参加考试的机会,特别是报名条件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也成为许多民办高校学生的门槛,是极不公平的。
同时,一些高校又将四六级证书与学历和学位证书挂钩,且限制在校生报考的时间和次数,也使许多普通高校在校生为了多争取几次考试机会而到培训机构报名,客观上也增加了“社会考生”报考的压力。以此看来,一方面,四六级考试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而另一方面,又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畸形的供求关系必然造就不平等的交易关系。需方的超常需求,也给供方的权力寻租和乘人之危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四六级考试的权力寻租场最终形成。
事实上,作为一种单纯的英语能力水平考试,四六级考试完全应该是开放和平等的,应给予所有愿意参加考试的人员以平等的报名考试机会,没有必要限制在校生,更没必要要求大专学历。试想,没有任何学历的人,英语水平就不能达到四六级吗?对那些水平已经达到四六级的人,我们有理由拒绝提供“证明”吗?假如任何人都能顺利地在社会报考的话,一些高校的有关人员还有权力寻租的机会吗?参加考试的人还会受到“层层盘剥”吗?正如一位业内人士的评价,由于目前没有其他的考试取代四六级的位置,而其同时又被人赋予“太多的社会功能”,从而使“一个畸形的东西更加畸形”:市场很大,却不能放开,致使“潜规则”运行。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组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向全国各省(市、区)收取的考务费标准是,大学英语四级每人每次7元,六级每人每次9元,口语考试则是每人每次50元。各地方的教育考试机构则自行决定本地收费标准。
学校收取的费用是不是合理,学校强调四六级是不是为了赚钱,都很难说。
|
权力寻租之所以 成功 是因为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利捍卫自身的既得利益的成功,为什么在权力寻租成功的情况下,没有人出来反对了,没有人出来呼吁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了,这就涉及人的权利觉醒意识。
现在,人事部有公务员考试,海关有报关员考试,证券业有从业人员考试,教育部的考试五花八门,考试经济非常的火爆,这些部门是否也有利用部门考试之名而在行权力寻租之利。
呵~~
一篇东西怎么出现了两次呀,希望楼主下次来的时候可以改一下。
租与李嘉图有关的,这个寻租也多半从这里。
至于为何这么多教材都没有写到相关的东西,可能是因为考试不太会考,另外在学经济时,有意无意地受到了国家是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已任的。将这些写进去,似乎有一点影响不好的意思。
哈哈``````````````````````
不过楼主的分析还是很贴近现实的
其实寻租的存在,很早就是经济学效率损失的一个典型事例,只不过以前的经济学家往往将其看作政治问题或属于政府失灵的一部分来加以论述。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