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货币制度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个看似不正常的规律: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这里就本人的几点看法发表一下意见。
首先,阐述一下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在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价来流通的,当市场上金、银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背离。这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人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会充斥市场。换句话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较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称为“格雷欣法则”。
举个例子说:当金银的法定比价是1:15时,由于采银技术进步或其他原因使原价跌落,市场金银比价变为1:16。这时,倘若把金币熔化为金块,把金块在市场上按市价换成白银,再把白银铸成银币,并把银币按法定比价换为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得到1份银的利润。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敛迹,而银币充斥市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币敛迹,而银币充斥市场的现象之所以会发生,首先取决于金银之间有一个固定的比价。其次,作为金银使用者的人(即第三方)一定会采取能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即满足经济学“合乎理性的人”的基本假设。其实金银本身在充当交易媒介时,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是在其中任何一方的价值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改变时才出现了所谓的良币和劣币,继而在人们不断做出“理性的行为”后,良币逐渐退出市场,市场上劣币泛滥。当市场上劣币的使用量逐渐多于良币的数量时,便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看似无法理解实则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所说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人”是可以行为的主体,“货币”在“人”的手上流通。由于人是理性人,作为第三方的他主导了金、银在市场上的流通,在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双本位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
再看一下课堂上所举的例子。我们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每天都去上课、认真做笔记的“好学生”(良币),一类是几乎不去上课,考前借笔记抱抱佛脚或者舞弊的“差学生”(劣币)。而老师是仅凭考试卷面分来评定最终成绩的。当最终成绩出来的时候,可能那些“差学生”的分数比“好学生”的高,这样下去,“好学生”越来越不甘心,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慢慢地,他们也加入到“差学生”的行列。于是,学校里的“好学生”越来越少,而“差学生”反而越来越多。
分析到这里,我个人有一点不明白的是:在前面两个例子中,第一个的良、劣币指的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货币),第二个中指的是在校具有两种不同表现的学生。前者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主导权在第三方即货币使用者的手中,是人的理性行为导致了劣币的增多,良币的减少;而后者中劣币驱逐良币是由其劣、良币本身所决定的,作为劣、良币的学生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个体,并且符合“理性人”的假设。这样说来,我不解的是:他们两个例子还具有类比性吗?后者还能拿来说是该规律在生活当中的表现吗?按该规律的本质来说,如果劣、良币的载体只能是没有行为能力的物什或两币之间的驱逐(转化)不是由其自身行为所决定的人的话,那第二个例子就完全不具有代表性了!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是中学老师为了升学率的提高怂恿学生舞弊,导致越来越多学生不诚信考试的话,由此出现的“差学生”不断增多,坚守诚信的“好学生”逐渐减少的现象,就和我们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吻合了。当然,毕竟人不同于物什,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导自己的行为,所以这里还存在一个好学生能否坚守诚信,真正做到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问题。
按上述观点,网络上所说的类似关于正版盗版软件的例子就更具有说服力了。对几乎拥有与正版软件相当的使用价值、却更为廉价的盗版软件,市场上的消费者对其表现出了更多的购买欲望,这样,生产正版的厂家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下或破产、或改产盗版。于是,市面上盗版软件琳琅满目,正版软件却寥寥无几。即出现了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本人对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理解大致如上所述,其中可能存在颇多不合理或不专业之处,希望各位对之加以指点,帮忙解答我的一些疑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