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7-4-23 13:19:19
zhuxiang 发表于 2017-4-23 12:17
你的产出这个概念指什么,是销售额?还是净收入?没有说清楚。

     你的支出是指什么,这也没有说 ...
三个回帖一并答复。
产出就是企业支出货币后,向货架上放上的商品待售总值。支出就是在这一轮次支出了多少货币额。由于前提是经济增长,若以经济增长5%计算,就假定待售额比支出额增加5%。当然也允许用其他数值,不过,一定是增长。所有的用货币为单位进行计算以比较大小。

对于分红与投资并列问题,应该这样考虑,就是,企业销售获得100元,然后开始支出。这100元无论怎样安排,只有2个结果,一是用于购买,另一是不用于购买。用于购买的就是投资与消费(还有政府采购),未用于购买就是币存。至于您要分开分红、投资,那无关紧要。反正产出是支出的函数。比如,支出100元(其中投资60元,消费30元,币存10元),产出105元待售,可以看做,投资+消费+币存共同的结果产生了105元待售,而不是60元投资产生了105元待售。
对于第一个回复:关于利润、收入、储蓄之后又如何分为投资和消费,没有必要去细分。若真要细分,则对结论没有丝毫影响。我上面已经写明了,支出的100元就分为两种,购买和不购买。购买要么是投资要么是消费。不购买要么是储蓄要么是购买了债券么还有被遗忘。你所说的分出工人、老板,再分出投资与不投资,转化与否,这没有错,但是,最后也还是上述的购买与不购买。应看到产出是购买与不购买共同决定的,是经济增长这个假设条件下必须出现的。那么,经济刷退呢?经济衰退是在不断增长后,不得不发生的,是增长的后果,也就是买卖差带来的后果。
对以上解释如有疑异,请提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3 18:07:17
阿梁 发表于 2017-4-23 13:19
三个回帖一并答复。
产出就是企业支出货币后,向货架上放上的商品待售总值。支出就是在这一轮次支出了多 ...
    你前面所说的支出在经济学上有专门的术语:预付或垫付货币。


    你所是使用的投资和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投资是指资本的积累,也就是资本的增量。而你说的投资不仅包括资本的增量,还包括资本的存量。在你这里还没有考虑资本周转的问题。例如一个100万的资本如果一年周转一次,而且不算,它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只有100万,但是如果周转两次的话,那么它购买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则是200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3 20:01:52
zhuxiang 发表于 2017-4-23 18:07
你前面所说的支出在经济学上有专门的术语:预付或垫付货币。
支出仅指货币支出,与预付或垫付货币不同,它是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中(通常用1年为一个轮次),企业支出货币的总额。细分起来就是很多项。
对于“投资”,我是不用这个概念的。因为投资包含货币和实物,结果使最后的结果无法或难以精确计量,比如投资300万,其中包括100万资金,价值200万的房屋,这其中购买力最大只有100万,那200万的房屋,并不形成购买力。假若抵押贷款,这就形成了债务,购买力并非实有。而最后的结果是比较“买”与“卖”。200万房产不产生购买,也不是售卖。故舍之不用。
关于资本周转,任由它如何转,只统计1年内企业共支出了多少货币,产出了多少商品放上货架,产生了多少购买力。注意,您所说100万周转2次就是200万,这在计算时并不看作2次,而只看做1次,因为是在1年内发生的。如果周转1.8次,那就是180万,看作1次或1轮。轮次以时间为单位。

请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3 22:35:17
阿梁 发表于 2017-4-23 20:01
支出仅指货币支出,与预付或垫付货币不同,它是在一个生产消费轮次中(通常用1年为一个轮次),企业支出货 ...
     企业的支出不论有多少项目,一般来说,企业的支出的目的在于购买生产要素,也就是购买劳动力,土地和生产资料即西方经济学所说的资本品。这种货币支出为什么可以叫做预付或垫付呢?因为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最终目的在于生产和出售商品。而在商品的价格中,生产要素的价格都能在商品的价格中得到补偿。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不能在商品价格中得到补偿,那么企业就会发生亏损。

如果货币支出的目的在于购买消费资料,那么这种货币支出就不能叫做预付或垫付。因为购买者在获得消费资料之后,不能利用它们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因而不能从商品的价格中得到补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4 00:24:47
zhuxiang 发表于 2017-4-23 22:35
企业的支出不论有多少项目,一般来说,企业的支出的目的在于购买生产要素,也就是购买劳动力,土地和 ...
您的回复似乎也没有反驳什么。
企业支出,除了投资购买资本品外,它捐赠给慈善机构,这算投资还是消费?它自己组织员工过节吃饭,这算什么?企业发的工资,员工用来卖盒饭,这就是消费。假若企业中午提供盒饭,那算是企业的投资还是消费?后来企业觉得麻烦,把盒饭钱发给工人自己买盒饭,同一笔钱,都是买盒饭,究竟算投资还是消费?
我觉得太过繁琐,不如不分,只以支出额进行统计,反而简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4 14:54:56
阿梁 发表于 2017-4-24 00:24
您的回复似乎也没有反驳什么。
企业支出,除了投资购买资本品外,它捐赠给慈善机构,这算投资还是消费? ...
      一般来说,购买生产要素就是预付,而购买消费资料就不是预付。因为购买消费资料所支出的货币是不可能收回的。


        你说的企业的所有者购买消费资料,并把消费资料支付给雇佣劳动者是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支出货币以购买消费资料,是为了利用消费资料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这时,对货币的支出可以表示即将到来的消费。但是企业所有者对消费资料的购买却不能表示消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有者虽然获得了消费资料,但却没有利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在这里消费资料实际上充当了购买手段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将消费资料支付给雇佣劳动力者,由此,其获得了他们的劳动力。企业的所有者把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从而消费了劳动力。因此虽然企业所有者支出货币购买了消费资料,但是这里的支出并不表示消费,而是表示投资,因为企业所有者并没有利用消费资料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把消费资料当做购买手段购买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

        当企业所有者将货币作为工资支付给雇佣劳动者时,这种货币支出表示投资,因为企业所有者获得了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而当雇佣劳动者把作为货币的工资支付给消费资料销售者时,这种货币支出表示消费,因为雇佣劳动者获得了消费资料,并会利用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4 16:07:37
zhuxiang 发表于 2017-4-24 14:54
一般来说,购买生产要素就是预付,而购买消费资料就不是预付。因为购买消费资料所支出的货币是 ...
您的解释都正确,但是没有太大必要。
比如,工资拿回家,可以是工人自己去购买,也可以是妻子或儿子去购买同样的商品。对于企业支出的货币,如同企业自己购买一样,只不过执行人换成了工人,所花的钱起名工资。同样,政府以纳税名义去花企业的支出。

所以,工资用于购买或政府购买(不举债时),都可以视为企业购买商品,然后送给了工人或政府。这样就直截了当。买与卖的背离也很容易看到。
经典理论吧这些购买分门别类,称作“投资、消费、工资、税收、储蓄”等等。实质就是企业支出的货币在购买与不购买。直接产生的效果就是货架上的货物能被拿下多少。起了那么多名词,结果把研究者自己都弄晕了,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区分。
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货物为什么卖不掉,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相对剩余”所希望探源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关于概念的问题,我接受您的指正。但那些与探究根源无关。如果您认为有关,不妨设一个小环境,把关键的参数设进去。这样来论证最直观有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9 13:32:59
阿梁 发表于 2017-4-8 21:24
供给等于需求吗?-----用实验来检验萨伊定律供给与需求是否相等,经济学界争论不已。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是“ ...
以下是我的拙见
楼主说的与凯恩斯的planned economy 均衡感觉很像
就是planned economy 的均衡方式
是withdraw 等于 injection
withdraw分为 s+t+m分别为saving 储蓄,taxation 纳税,以及import 进口
而injection分为 c+g+x分别为consumption 消费,government spending政府消费和export出口
宏观均衡是只withdraw等于injection
或是总消费aggregate expenditure等于总收入incomen吧
一定程度上包括了楼主说的消费者会拿出一部分钱储蓄的情况
但整个经济体在planned的scale 上还是均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9 21:32:34
MrBehaviour 发表于 2017-4-29 13:32
以下是我的拙见
楼主说的与凯恩斯的planned economy 均衡感觉很像
就是planned economy 的均衡方式






阿罗的不可能,阿罗的一般均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9 22:39:32
MrBehaviour 发表于 2017-4-29 13:32
以下是我的拙见
楼主说的与凯恩斯的planned economy 均衡感觉很像
就是planned economy 的均衡方式
我的本意是指货架上的供给,如果不借助债务,则无法全部拿下,也就是供大于求。这是因为全世界只相当于一个人在自买自卖,这样,利润无法实现,且储蓄使得买与卖的差额更加显著。若不相信于此,不妨自己做试验验证。现在虽有实验经济学,可是我在这里提出的实验却无人相应。我很希望看到有人拿着实验结果来驳斥我的结论。
至于您所说的流出和注入,你确定就是对应买与卖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0:12:21
阿梁 发表于 2017-4-29 22:39
我的本意是指货架上的供给,如果不借助债务,则无法全部拿下,也就是供大于求。这是因为全世界只相当于一 ...
这个withdraw injection模型于凯恩斯45°角的AE=Y(总消费等于收入)的模型一个意思
等式左边是C消费+I投资+G政府消费+NX出口减进口右边是收入
那设想当AE>Y
那么就是相当于AD>AS
firm就会发现一个unplanned run down in inventory 然后他们会提高output来弥补库存下降,这难道不就是你要的卖于买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0:16:02
阿梁 发表于 2017-4-8 21:24
供给等于需求吗?-----用实验来检验萨伊定律供给与需求是否相等,经济学界争论不已。萨伊定律的核心观点是“ ...
并且我好像看到楼主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economic growth 但是如果这样应该可以理解为总需求ad不足,这应该是recession 衰退啊
而楼主说的总供给<总需求才应该是economic growth
怀疑楼主说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0:38:54
MrBehaviour 发表于 2017-4-30 10:16
并且我好像看到楼主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是economic growth 但是如果这样应该可以理解为总需求ad不足,这应 ...
谢谢您的提问与反驳。
您说的“总需求不足,应该是衰退”。其实,总需求时时不足,它被债务掩盖,然后把问题累积下去。衰退只是到了问题无法遮掩的时候。不信就实验验证。
对于您上一个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实验中验证。设一个小环境,我认为设1个单位即可代表全体,您若不同意,则可以设2-3个单位。然后设一个货架,把供给的待售品放上货架,同时把投资、消费、ZF采购都作为参数进行观察,观察它们能从货架上拿下多少。这样,供给与需求就可以直观地比较了。
先不要设进出口。因为若吧全世界都纳入进来时,就没有进出口了,地球只有1个。
这个实验很有代表性,由于有ZF采购,所以可以看到纳税究竟有什么“特别”还是等同于工资。然后可以发现,减税拉动经济其实是自欺欺人。
实验的最终结果一定很精彩。您同意进行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3:48:41
阿梁 发表于 2017-4-30 10:38
谢谢您的提问与反驳。
您说的“总需求不足,应该是衰退”。其实,总需求时时不足,它被债务掩盖,然后把 ...
楼主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只是尽可能用理论加上自己一点实践知识的积累进行回复,但毕竟理论与实际有很大出入。
至于楼主说的减税拉动经济多么荒谬也许以我现在的认知能力也无法反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7:45:00
MrBehaviour 发表于 2017-4-30 13:48
楼主说的也许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只是尽可能用理论加上自己一点实践知识的积累进行回复,但毕 ...
非常佩服您的见解。
我要求用实验检验,目的是告诉所有人,经典理论有错误。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如果不实验,盲目背诵则误己及人。如果您自己检验,也可以发现问题的。即使不设税收的参数,也会发现,买卖差的不能纠正是诸多经济问题的根源。

请参阅https://bbs.pinggu.org/thread-5458742-1-1.html的附件。简单明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19:47:32
阿梁 发表于 2017-4-30 17:45
非常佩服您的见解。
我要求用实验检验,目的是告诉所有人,经典理论有错误。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如果不实 ...
   什么是买卖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30 20:20:07
zhuxiang 发表于 2017-4-30 19:47
什么是买卖差?
这是经济学上未曾提到的概念。买卖差指货架上的售卖值与购买力存在差额。这个差额是由“币利”与“币存”之和引起。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概念而不用“利润”和“储蓄”?因为利润、储蓄不能准确表达真实情况。
“币利”就是货币的增加值,它是企业支出货币e后,希望获得的货币净增值。这里用的是“支出”而不是“投资”,支出包含了纳税+投资+捐赠+……,就是企业账本上的货币支出值,由于不能亏损,所以必须有这个净增值。而这个货币净增值不是针对投资的,所以称为“币利”而不是“利润”。设“币利率”为R,则支出e后,产出y=e(1+R)。

当企业支出的货币e后,e并不能全部用于购买,其中至少有一部分会被储蓄,或是购买债券等,这一笔没有用于购买的货币就称为“币存”。最后剩下的购买力是b,设币存率为r,则b=e(1- r)。

因而在一个轮次中,企业支出的e会产生y商品放上货架,y>e。但是e只能从货架上拿下小于e的商品。很明显,企业支出e的结果会使货架上货物净增加。增加的值y-b 就是“币利”与“币存”之和。y-b=e(R+ r)。
每个企业都如此。于是,将所有企业合并,最后∑b就是用来购买∑y的。

以上的概念并未见于经典,说出来无人相信。所以请大家用实验来检验。实验的结果说明经济学一直建立在买卖差无法纠正的基础上。而现实社会之所以能向上,其实是用“无理债务”来弥补买卖差的。
对应买卖差的债务就是无理债务。它是不可消除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发现。它的累积最后就是债务危机。而经济学之所以对债务问题无可奈何,是因为不知道纠正买卖差的方法。

我写出来这些,由于与经典理论大相径庭,以至于无人能理解。迫不得已,请大家自行检验。

谢谢您的提问,让我再次明确表达我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5 21:54:28
做个实验有何难?

论坛里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无人愿意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相信储蓄等于投资的同仁,为什么不用实验看一看即使储蓄等于投资时,究竟有什么作用还是没有丝毫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3-8 23:51:10
看来朋友比较认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我也研究过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为朋友分享一篇文章https://bbs.pinggu.org/thread-6232680-1-1.html
希望能听听朋友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3 16:28:44
阿梁 发表于 2017-4-9 20:06
我要证明供给大于需求,目的是指出现行经济理论及策略的错误。若说供需象钟摆,自动调节,则没有指向根本 ...
好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7 20:03:35
萨伊定律(Say's Law)的核心观点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过程本身会创造出购买自己产品的资金,因为当商品被生产出来时,它本身就为其他商品的购买创造了货币价值。然而,在现代经济学中,特别是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以来,这种观点受到广泛质疑。

实验验证萨伊定律在实际操作上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宏观经济层面的大规模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而这些通常无法在一个受控实验室环境中重现。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政策效果以及理论模型来间接检验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1. **历史数据分析**:经济学家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期间的数据发现,供给过剩(即生产超过需求)会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最终可能引发大规模失业和经济衰退。这与萨伊定律的预测相悖,后者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以实现供需平衡。

2. **政策效果观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在经济萧条期间,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如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财政刺激政策都成功地提振了需求并促进了经济复苏。

3. **理论模型构建**:经济学家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这些模型通常表明,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市场可能无法自发实现供需平衡,特别是在长期停滞或高失业率的条件下。

因此,从实验的角度来看,虽然直接验证萨伊定律的可行性有限,但通过历史数据、政策效果以及理论分析可以间接证明,供给并不总是能够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在现代经济学中,尤其是凯恩斯主义框架下,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周期和衰退的一个关键因素。

马克思的观点则进一步指出,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分配不均会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导致生产过剩危机,这也是对萨伊定律的一种批判性解读。总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关系远比萨伊定律所描述的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多种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全面理解。

此文本由CAIE学术大模型生成,添加下方二维码,优先体验功能试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10-7 23:11:47
赵安豆 发表于 2024-10-7 20:03
萨伊定律(Say's Law)的核心观点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过程本身会创造出购买自己产品的资金, ...
小赵同志讲的比教科书讲的实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