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有问题。
这恰恰说明了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
第一,作者不太了解当代(就是Marshall以后的)经济学说史的发展。宏观经济学任何理论都有严格的实证工作,如果实证工作还没做,那要么是模型还没建立起来(数学工具和模型设定还没被想出来),更可能的是用于实证的统计手段还没研究出来。
Lucas为什么让“。。。站不住脚”?想想Friedman以前有几个人用Reduced Form?Frisch之前有谁会用计量?凯恩斯那个时候有NIPA?Ramsey那个年代有没有动态优化?Marshall那个时候有没有除了数学规划外的优化工具?
Lucas之所以让那么多理论占不住脚就是因为理性预期提了那么多年,但是没实质性的进展,他一下子把模型完善了,别人马上可以做empirical,一做发现一大堆理论不靠谱,接着有一批人改改条件改改方法又发现这些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又靠谱了,这便说明理论的提出者丢掉了某些重要的前提假设,或者某些地方有所忽略。
这就是所谓的理论领先于测量。第一能怪empirical工作的工具发展太慢,第二要怪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数学方法还没被发明。
作者为什么不说微观“伪科学”呢?难道是微观科学了吗?还不是因为微观的计量工具也才10-20年,而且微观的条件更苛刻,发现实证结果不对的话放松些假设立马就对了,这恰恰说明其科学性。
在宏观经济学有Friedman、Lucas、Prescott这三位实证科学方法论大师的当代,说宏观经济学不具科学性,仅仅拿这么点例子还是缺乏说服力的。要驳斥,干脆把实证科学方法论驳倒了算了。
第三点我同意,但作者想用第二点说明宏观经济学缺乏历史分析方法,论据不足,甚至有些错误。
再者,别人本来就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逻辑,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主流经济学本来就不完备,正如鸡认为鸭变态,就是因为鸭不下鸡蛋叫起来不像鸡。
第一点也有问题,宏观的思想深邃,远在于数学之后,可惜这数学难道了大半的经济学工作者和学生。首先理论的建立和求解已经很困难了,其实证检验也不简单。没办法,想想推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几个人,拿个不是数学家,哪个不是实证主义大师(凯恩斯那时候没数据、没帮发、没国民核算体系,因此限制了凯恩斯对自己的理论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