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459 13
2005-11-12

在日前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说,“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的话自然引来一番唾沫横飞的口水讨伐。孤立地看,他的话确实有道理。资本长着一双会飞的翅膀,睁着一双唯利是图的眼睛,哪里的企业成本低,资本自然就往哪里钻。如果我们心甘情愿接受低端制造业这一产业安排,廉价劳动力当然会构筑最好的投资环境。正是按此理论,工人的工资十几年不见涨,国民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低工资———高竞争力,三者之间俨然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链条。

但换一个视角看企业成本,低工资优势也许就成了劣势。

先从企业角度看,一些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曾多次在媒体上介绍,他们眼中的投资环境,依次为“配套能力、市场、政府服务、劳动力价格”。企业的总成本中,包括大量的行政成本、公关成本,政府的清廉度与这些成本成反比关系。我国的行政成本全球最高,而管制的大量存在造成企业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这些成本降不下来,或者一些地方不愿意把这方面的成本降下来,就只能转嫁到工人或者消费者头上。而且在实际谈判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企业相比,工人缺乏议价能力,因此难逃低工资的命运。

如果由代表工人利益的议价者和资方谈判,情况会怎样?双方将首先达成共识,降低行政成本和对于政府的公关成本才能造就最大、最好的投资环境。这正是国际惯例。

实际上,即使对资方、对企业而言,工人低工资也不是什么好的投资环境。因为劳动力价格并不单指工人工资,还应把劳动生产率一起计入综合考虑。工人工资太低,劳动再生产的投入就低,劳动生产率也可能随之下降,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合算。另外,工人工资太低,消费市场也会萎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跨国公司要“自己向自己开刀”,搞什么社会责任标准,努力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和劳动条件的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走出低谷的诀窍就是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

再从工人的角度看。李剑阁的话有一个前提:工人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这话貌似有理,而事实绝非如此。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这几年政府税收是国民工资总额的2至3倍,而医疗、教育和住房改革此时却借助于市场化的旗号走了偏路,将政府的社会公共职能全部委之于市场,造成民众实际收入的下降。这一数据形象地说明,相比于经济增长而言,普通劳动阶层处于相对被剥夺状态,也就是说,打工者虽然有了工作,但拿着微薄的工资,其实际处境却没有随之改善,或是改善的幅度有限。

至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能给民众增加福利的“工作机会”和企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害无益,长期以来的“低工资优势”只是强势话语的谬种流传。这一理念与政策既不会利于当代,更可能祸及将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12 08:55:00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公务员应该降工资。
因为50个人去抢一个职位;
而在珠三角,民工就是要涨工资才对,因为民工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2 08:57:00
前几年公务员加工资的时候,经济学家说加少了,说高薪养廉,说拉动内需,现在给工人加工资他们说将减少岗位.说穿了,当官的都是替当官的说话,维护既得利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2 09:08:00

扩大内需为何只给公务员加工资

公务员占全国人民的比率才多少?

想四两拨千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2 09:16:00
从长远看,资本必然会向越南一带转移,中国在劳动力的廉价之上不能保持长久的优势,毕竟中国还要发展,发展当然要给国民带来好处(包括工资的上涨)。从更长远看,劳动力根本不能成为一个大国的经济优势,中国已经从国人的辛勤的不知疲倦的工作和廉价的工资中取得了巨大的GDP增长,然而工人的工资却很少见涨。鄙人要说的是,经济该转型了,不能让人再与机器这样搏斗下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2 12:47:00

如果我们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只有这个研究水平,不要也罢。

如果低工资真的能阻止产业的区域转移,那么国外经济学家就都是“傻瓜”,因为他们拿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却连这么简单的增加就业的方法都没有想出来,还要我们这位“副主任”来教他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