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3.油气资源和地下水的前身是二氧化碳
2017.4.15
这个命题不是十分科学,因为部分水资源来自地球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但是,地壳深层封闭状态下的地下水资源、伴随油气资源的地下水资源,主要来自二氧化碳与“氕”原子的化学反应我是深信不疑的。
上下地幔存在热核反应已经是科学常识,还没有成为常识的是这种热核反应主要来自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而不是寻常物理学解释的裂变能。
星际关系是正反物质星球的对偶存在,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对偶磁场和共同成长。
正负电荷相遇会转化为光子,其中的正负偏电荷光子会转化为质子和中子,也就是初级化学元素,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宇宙射线是与主星相反物质形态的初级化学元素形成的,与主星物质形态相同的初级化学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转化为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其中之一。
二氧化碳耐高温,不容易再次裂变为偏电荷光子,会在地壳内部聚集,产生高压,无孔不入,通过地壳断裂带向外渗透,通过火山向外喷发,条件适宜聚集成矿。
星际正负电荷的交流不仅存在于上下地幔,也存在于地壳和整个星球,伴随物质密度产生差异。所以,地壳每深入100米温度会上升摄氏3度。
温度越高,说明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密度越高,形成“氕”原子的条件越好。而“氕”原子很容易与碳原子化合,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与氧原子化合,转化为水分子。二氧化碳既提供了碳原子,又提供了氧原子,在高温高压和复杂催化条件下转化为油气资源和地下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世界油气资源和煤矿主要分布在地质断裂带附近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煤矿主要是石油资源的化石形态,特别是高纯度的煤矿资源,未必是由腐殖质堆积形成的。当然,我不否定部分煤矿和油气资源化石成矿的可能性,但是无机成矿的可能性更大。
树木和动植物在沥青湖和石油中才能长期保存和矿化成为煤炭资源,在泥土中更容易转化为硅化石。
世界著名油气田许多已经开采数十年,不是生物转化可以提供的,只有无机成矿才有这种可能。
中国大陆东有太平洋板块俯冲,南有澳大利亚和印度板块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有着非常优越的油气资源和煤矿资源形成条件。而煤炭资源其实是油气资源的伴生露头,不可能只有煤炭资源,没有石油资源。与其花大价钱到处买油,不如好好勘探自己的地盘,就地取财,解决能源供应。而化石成矿有限,无机成矿无限,千万不要被石油大亨御用文人的油气资源化石成矿理论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