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我国的酒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运用了各种手段,如开发新品牌、形成酒的系列品牌,以酒的高、中、低端市场进行全面竞争,还有买断酒店酒类供应形成市场壁垒以及广告战,客户感情争夺战等等。可以说已进入到了白热化程度。
除了白酒、红酒形成了几个全国知名品牌外,占区域优势的地方品牌形成市场割据,但经营还是停留在用广告、业务、价格、客情等方式进行高消耗的市场的争夺和商品差价、销量争夺的较低水平阶段。对于品牌建设的高度难以有明确的认识不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由于成本增高,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中国的白酒价格500ml单瓶也只在几百元,上千元的价格几乎看不见;但国外洋酒动辄上万、普遍上千,也并不见其激烈的价格战。洋酒经营水平是一种综合水平的体现,姑且不论其本土市场和其酒文化的地域特点,只论其在品牌策略、商业技术上,较中国企业要更高一筹。在洋酒中,除了品牌之外,还有一个年份标志现象。即酒的品质在品牌建立的基础上,还有窖藏年份的区别。窖藏的年份越久,越显得珍贵。根据价格规律,需求一定时,价值与商品量呈反向变化。对于特定条件的窖藏酒,是由酒原料的产量及窖藏量决定。无论窖藏量多少,窖藏量一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份酒销量的累积增加,窖藏量越来越小,此时,如果需求不变或需求增长,由于商品量不断减少,价值不断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瓶酒不仅卖出上万,卖出几十万都是正常的。由于年份酒在时间上的定格,即使同一品牌,由于窖藏年份的差异,较新年份的酒由于年份的不足,价值仍要低于窖藏更久的酒。时间、年份的优势使得价格战无从打起。洋酒在年份酒的市场经营策略上,由于把握了商品价值变化的规律,与中国酒类企业相比,可以说在商场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较高市场竞争策略和水平。眼见中国的酒类企业,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后,不仅增加了成本,由于品牌意识差,对价值变化规律缺乏实质的把握,增加了商品量,走向了价值变化的反面。根据价值规律,需求一定时,商品量与价值呈反向变化。由于大量商品进入市场,使得商品价值下行。加上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走向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进入了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