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一载,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会和资源:从腾中重工竞购通用悍马品牌、到中铝并购力拓的失利中铝出资190亿美元收购力拓18%的股权、以及中石油以70亿美元成功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几乎所有国际并购领域知名的公司都在经济低迷时收紧了钱袋,而中国的海外并购却在增加。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以并购形式进行的境外投资高达205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上涨了100倍。自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并购香港康力投资优先公司,开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先河以来,中国也许正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外并购浪潮。
究其原因,从国际大环境来看许多因素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机会。目前,全球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生产要素在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兴市场聚集,特别是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ZF确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中国正在由资本输入国演变成资本输出国,企业“走出去”的愿望在不断增强,产权交易市场成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促进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实现平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下,中国ZF始终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未来3年,中国将对重大海外能源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优惠贷款及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支持政策。中国还将利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专项并购基金。中国商业银行则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提供资金保障。本轮全球经济调整所引发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则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当前中国的海外并购有下列一些主要特点。从并购规模来看,增速很快。2003年到2007年中国以及在境外收购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80%左右。从并购区域来看,过去收购的海外企业大多集中在亚洲,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从并购产业来看,重点行业在能源和矿产方面,按成交额来看,占据总并购的一半以上;其次是金融服务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和食品业。到目前为止,上市的国有企业在跨国并购上走在前列,而主权财富基金、非上市国有企业及私营企业只占很小一部分。从并购目的来看,半数以上是为了获取更多能源及原材料,有一些则为了在海外拓展新市场、提高公司运营能力、获取海外品牌及先进技术等。
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是“危”中有“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仅仅3/10的大规模企业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依照不同的成功并购标准,企业并购的失败率在50%到70%之间。并购既是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高、风险大的战略活动,尤其是跨国并购。
中国企业历年来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多,“陷阱”多于“馅饼”。像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中国平安收购富通、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联想收购IBM、中铝收购力拓、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和摩根斯坦利,都相继亏损或失败。仅2008年一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高达约2000亿元人民币。看似抄底的海外并购并不如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中国的企业面对诱人的海外并购机会时,应该保持头脑冷静,稳固国内市场,盯住海外市场,苦练内功,等待时机。
坚定“走出去”的信心
早在2003年,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对于海外并购就曾有一段经典的阐释,他把在国内发展比作吃肉,去国外竞争比作喝汤,“一旦国外的竞争对手进到中国瓜分肉吃,中国的肉便会越来越少。反之,如果走出国门,也许就会从喝汤变为吃肉。”
1998年,海尔集团就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国际化战略。此后10年,海尔集团已基本实现“走出去”。二十余年的海外扩张,使得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八大产业园。在目前全球前30大家电市场上,差不多都有海尔的产品。
虽然海尔的国际化之路依然被人诟病,但毫无疑问,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迈开脚步走出国门的必要,并且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做好并购战略规划
我们对待海外并购应该慎之又慎,如果仅仅图价格便宜而急于抄底,风险将不可避免。一次成功的海外并购需要跨越法律、文化、管理上的重重障碍,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出手之前,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在并购时候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想清楚这些根本的战略问题,方能谋定而后动。
TCL当初之所以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是为了实现其并购之后全球彩电市场第一份额的目标,但是却忽略了当时整个技术环境悄然发生的变化,电视技术已经很快从CRP显像管电视转化到平板电视。没有看到这种技术换代趋势的,前期辛苦的努力全部变成无用功。企业在制订战略好规划时,一定要对大环境、对行业的发展趋势保持敏感。
避免盲目扩张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骤然高涨,尤其是那些受经济衰退的影响陷入困境的国际知名大企业,似乎从遥不可及,变成一夜之间唾手可得。这种景象和80年代的日本很有几分相似,当时日本制造业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领域彻底打垮了国际竞争对手,加上美国经济刚刚走出滞胀阴影,元气尚未恢复。一时间日元资本滚滚涌向美国,大肆收购资产,最著名的就是三菱财团以13.73亿美元购买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这让不少美国人担心日本会把整个美国都买下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跑到美国出手阔绰的日本企业并没能很好地将这些资产整合进自己的产业链,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消化不良。这也是把日本经济拖进“失去的十年”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政治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在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征途中,一定要认真学习目标市场所在地的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结合本身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战略,慎重选择目标企业。
中铝并购力拓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09年6月5日,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单方撕毁合约,将自己危难时期的“白衣骑士”中铝抛诸脑后,称将放弃中铝注资195亿美元的计划,同时决定配股152亿美元并与必和必拓组建铁矿石合资公司。事后力拓和澳大利亚ZF都竭力将此次事件定位为“商业运作”而非政治操作,然而实际上这是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交易流产的一次重演。与其说中铝注资力拓失败是市场博弈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新形式“冷战”思维的牺牲品。
注重文化融合
印度Tata集团近5年来进行了30多起海外并购,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印度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能够获得成功,原因是印度用英语,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英国文化影响较大,在语言和文化沟通方面相对容易。另外就是印度文化强调融合,印度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强调融合,而不是侵略和征服,这对于印度企业成功并购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需要借鉴印度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花力气去克服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障碍。
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明基董事长李焜耀先生曾毫不避讳明基收购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足够的人才去接管海外部门的运营。
想要成功完成海外整合与转型,国际化的人才不可或缺。而培养一个全球化的经营人才,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中国企业目前十分缺乏这类高素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而只有通过海外扩张过程逐步培养和积累人才,放权给海外部门的外籍员工,才能保证充分的国际人力资源供应。
大型并购:整合是关键
中国企业缺乏管理跨国企业的经验,尤其是如何整合并购企业,这是并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企业家们往往因为自己缺乏管理海外企业的经验,便高薪聘请原来或当地员工来管理企业。但这往往不如预期好。因为当地员工更善于判断企业的未来前景,他们想知道新的中国股东会有哪些高招来促进企业发展。而保留原有的领导班子,给出的信号是“一切照旧”,这对于企业的转型没有好处,也无助于中国企业学习西方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建立一个稳固的整合管理体系,是并购过程中最为漫长和困难的一步,要真正实现把中国成本优势和海外品牌优势发挥到最好,需要中国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站在国际资源整合的高度来看待企业的发展。
完善本土资本市场
从国际经验来看,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以及全球化的并购都离不开繁荣的本土资本市场支持。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将各行各业的优秀公司都带到资本市场,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成为并购主体,公众化的上市公司也会淡化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泛政治化的指责,而公众公司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会使海外并购的决策更为透明和科学,进而最大可能的避免盲目投资。通过本土的资本市场可以为跨国并购交易提供诸如股权支付等便捷的融资和支付工具,也是催生更大规模交易的重要因素。此外,从微观层面看,资本市场的具体操作规则如何与境外监管规则相衔接,集中表现在信息披露、审批原则和时效等如何实现跨境对接,也是决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目前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虽然并不全部是上市公司,但旗下大都依托一个上市公司,该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筹集了大量资金,虽然收购的资金并不直接来源于此,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市公司极大地提高这些企业的资信能力,而其间接筹资能力也大为增强,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成为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结语
尽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方兴未艾,许多中国企业家还无法完全逾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也没有成熟的运作跨国企业的经验,但这不能阻挡他们参与世界经济和分享国际市场利益的雄心壮志。正如TCL董事长李东生先生所讲:“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没有敢于成为先烈的勇气,就不可能成为先驱。”中国的企业家们承载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复兴的历史任务。希望未来若干年大举海外并购旗帜的将不仅是国有大型企业,并购也不仅局限于能源和矿产资源行业,而是诸多民营企业大踏步走出国门,利用全球的资源同全球各个不同的行业巨头PK。三十一年的改革开放,世界改变了中国,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必定会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