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80 18
2017-04-23

宏观经济学.doc
大小:(3.83 M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4-23 08:36:43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4-26 13:50:39
支持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13 11:45:04
去年在写作《生产者博弈》一章时,总觉得纳什均衡与商品价值量规律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缺陷,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没有解决。最近回过头来考察,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于是修改了这一章,现在上传供大家研究,请提出宝贵意见。

第三十七章     生产者博弈



                             第一节    总论



前面我们已经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感受——商品效用,即商品的抽象使用价值,考察商品需求规律,并且利用商品价值量规律考察商品生产自由竞争时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一方面,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就下降;当商品供给低于需求时,商品价格就上升。另一方面,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理论上就不变;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理论上就不变。同时,我们还用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与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考察商品生产不完全竞争时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在这里,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商品供给与价格的变化并不完全是这样。假如电视机价格在平时为3000元一台,但在一些节日或销售季节,价格则是2500元一台,为什么?商品价格不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吗?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P

             A



             B                               L



                                                   商品价格

                           E  C     D

                   图一 商品供求平衡

图一中,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曲线L为商品需求曲线,当商品供给为P时,商品价格应该为E。而现实中,市场上商品价格首先往往确定为D,此时商品供给与需求规律并没有改变,只有在一些节日或销售季节,通过降低价格,如确定价格为E甚至为C,销售大量商品,实现商品供求平衡,这既可能是生产者不明确商品需求规律的结果,更是生产者市场上主动博弈的结果。通过生产者博弈,即使商品供给超过商品价值量时的需求,生产者仍能获得平均利润。因此,我们了解了生产者博弈,就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规律。

在市场上,生产者博弈到处存在,即使是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不完全竞争与垄断,也都是生产者博弈的结果。从博弈的对象来说,一般来说,生产者博弈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或市场之间的博弈。当然,市场上也可能存在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博弈,这往往产生商品生产垄断。

价格下降商品需求能大量上升、或者价格下降商品需求反而降低,以及价格上涨商品需求就大量下降,或者价格上升商品需求反而增加,这些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都是可以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考察过,这里就不再重复,本章节着重考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如何进行博弈。

前面我们用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考察了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这里,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既可能是商品生产不完全竞争的结果,也可能是生产者博弈的结果。同时,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这只是形象说明,解释了商品供给的一种趋势,当然,可以根据商品生产实际情况考察供给数量。如果生产者博弈,则能数量分析商品供给价格弹性。这里,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既是生产条件的结果,又是商品生产商不同的结果。

象棋对垒中,双方博弈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取对方;而生产者博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研究生产者博弈,就是考察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个体对市场的预测行为、干预行为和行为结果,并研究他们的优化策略。而生产者博弈的目的——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成为我们研究生产者博弈的依据。

当商品价格略高于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这一商品生产者存在增加供给但商品价格下降而产生的赢利与不增加供给只靠高价格的赢利之间的博弈;而且其它商品生产者存在自己商品生产的赢利与生产这一商品生产的赢利之间的博弈,从而商品供给可能并不增加。当商品价格略低于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这一商品生产者存在降低供给从而商品价格上升而产生的赢利与不降低供给只靠低价格高供给的赢利之间的博弈;而且也存在转移其它商品生产的赢利与与生产这一商品生产的赢利之间的博弈;还存在增加广告与流通费用,以增加需求进而上升价格赢利与增加成本之间的博弈,从而商品供给可能并不下降。另外,当商品供给低于需求时,这一商品生产者存在增加供给但商品价格不变而产生的赢利与不增加供给而价格上升的赢利之间的博弈,从而既可能商品供给增加而价格不上升,也可能商品供给并不增加而价格上升;当商品供给高于需求时,存在增加广告与流通费用,以求增加需求进而上升价格赢利与增加成本之间的博弈,当然不仅商品价格不下降而且商品供给并不下降。等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者博弈中,生产者个体对市场的预测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生产者博弈是否成功。

前面考察的是生产者个体的行为,而我们考察生产者博弈,主要是考察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参与者能否形成约束性的协议,以便集体行动,博弈可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方均有利;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垄断组织属于合作性博弈;自由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则属于非合作性博弈。

这里,传统的博弈论,考察的是博弈双方或多方的关系,并且纳什等博弈论专家研究得更多的是非合作性博弈。生产者博弈,我们考察的,则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双边博弈的生产者一方,与传统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不过,我们也主要是考察非合作性博弈。

在这里,生产者博弈,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必须一致,即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不管是合作性博弈,还是非合作性博弈,生产者行为都是一致的,只是产生一致行为的条件不同。

生产者的博弈,使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但并没有否定商品价值量规律,只是短暂地影响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更没有否定分配价值论。一方面,生产者博弈首先是建立在商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的,生产者博弈一般要满足商品供求平衡。其次生产者博弈是建立在商品价值量基础上的,一方面,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才产生增加供给与价格上升之间的博弈;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则产生降低供给与降低价格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当商品价格较长时间高于商品价值量时,或者说博弈产生的资本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商品供给就会增加;当商品价格较长时间低于商品价值量时,或者说博弈产生的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商品供给就会下降,从而符合商品价值量规律。

同时,生产者博弈并没有否定分配价值论,价值始终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货币始终是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生产者博弈只是引起社会产品的分配更加复杂而已,或者说引起价值的形成更加复杂而已,使我们更加难以用商品价值量来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第二节   生产者博弈的种类



在我们考察生产者博弈以前,我们先考察生产者博弈的种类。这对我们考察生产者博弈有很大的帮助。

从参与博弈的多少来说,可分为二人博弈与多人博弈。只有二人参与的博弈就是二人博弈,象棋博弈就是二人博弈。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二边博弈,即双方存在许多人的博弈,因此,二人博弈又称为二边博弈,生产者博弈就是二边博弈。三人以上参与博弈的,则是多人博弈。“囚徒困境”就属于二边博弈,二个囚徒一边,法官或法律在另一边,从而进行博弈;国际政治上的博弈则往往是多人博弈。生产者博弈属于二边博弈,因此,我们仅仅考察二边博弈。

对于二边博弈而言,由于各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博弈又分为合作性博弈、非合作性博弈。这里,博弈双方是对立的,是不可能产生其它关系的。只有多人博弈,由于博弈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才产生各种博弈形式。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其结果对联盟双方均有利,商品生产与销售垄断就属于合作性博弈;而非合作性博弈是指参与者在行动选择时无法达成约束性的协议,大部分商品生产属于非合作性博弈。由于消费者之间没有什么合作,并且行为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我们不予考察,我们只考察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对博弈的影响。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对于非合作性博弈,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二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而在博弈中,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在这里,生产者博弈,是以消费者信息完全为前提的,即消费者购买价格最低的商品,因此,生产者行为必须一致。这里,不管是完全信息博弈还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并没有否定生产者的一致行为,只是一致行动的条件不同,并且,正是生产者的一致行为导致非合作性博弈的纳什均衡。这里,博弈者是“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博弈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进而产生博弈均衡——纳什均衡,当然,纳什均衡既是博弈的结果,也是博弈的目的。同时,博弈中的条件随着博弈的进行会改变,博弈的规律也会改变,正是这样,博弈的结果会不同。合作性博弈的特点是纳什均衡能较长时间存在,而非合作性博弈的特点是纳什均衡经常会被破坏。

这里,非合作性博弈中,一个生产者的行为与其他生产者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考察生产者博弈的关键,成为我们区分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指标。正因此,当一个商品的生产者较少时,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往往有准确的信息,从而,往往是生产者的一致行为决定一个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博弈者是“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博弈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不过,此时,最佳利益,往往产生二种情况,一是最大利润;一是销售全部商品。从而往往产生二次博弈,商品价格往往不是供求平衡的产物,会产生价格大战,这就是完全信息博弈。通过二次博弈,如果博弈产生的资本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商品供给就会增加;如果博弈产生的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商品供给就会下降。这就是商品价值量规律的表现。

当一个商品的生产者较多时,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这样,生产者往往是以自己对市场供求关系的了解来决定行为,进而影响其他生产者的行为,即往往是一个商品的生产者行为决定其他生产者的行为,虽然博弈者也是“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博弈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但此时最佳利益的唯一情况就是销售全部商品,从而商品价格往往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即以一定价格出售全部商品。当然,此时,如果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商品供给就增加;如果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商品供给就降低。这就是商品价值量规律的表现。

当然,如果存在其他商品生产者转移生产,从而参与博弈时,往往导致不完全信息博弈,博弈者也是“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其他博弈者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商品价格往往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自由竞争就是这样。

总之,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的结果,而商品价格不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引起价格大战的,则往往是完全信息博弈的结果。















                     第三节   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



象棋对垒中,双方的棋子,是博弈的物质基础,不过,只有想要参与象棋对垒者,才成为博弈者。博弈的结果,是输赢,博弈双方是对立的,尤其是各对博弈,一般来说,相互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而生产者博弈,一般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当然,拥有货币是消费者参与博弈的物质基础,而大量生产资料的存在,即大量资本的存在,以及大量商品,是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本与商品,就不可能参与生产者博弈。同时,资本是会增值的,由于资本家的本性是追逐资本利润,从而增加的资本必须投资,这决定了生产者必须参与投资博弈,即参与商品扩大再生产,因此,资本家本性及资本与商品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必须博弈。

当然,与象棋对垒不同,象棋对垒二人博弈,我们考察的是对垒双方。而生产者博弈是双边博弈,我们考察的则是生产者一方。这样,生产者博弈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尤其是针对投资的博弈,正是这一联系,使生产者博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了经济萧条的产生。

资本的存在,决定了生产者必须投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不仅表现为某一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表现为整个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针对投资的博弈,生产者博弈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即博弈的结果或商品生产规模,是各个博弈结果之和。不同生产者的博弈水平不同,即使存在精明的博弈者,是以最大消费量为博弈前提,但由于存在不精明的博弈者,以当前利益为前提,最终还是导致供给大于有效需求,引起经济萧条。

当然,生产者博弈,不仅仅是投资的博弈,大量商品生产本身,也存在博弈。如针对商品需求规律本身的博弈、针对广告的博弈、针对生产技术的博弈,等等。当然,商品必须全部出售或处理,是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生产者博弈的结果。

大量生产资料的存在,即大量资本的存在,就是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本的存在,就不存在生产者博弈,并且这些资本的存在,及资本家的本性,也决定了生产者肯定且必须参与博弈。因此,资本家的本性,即追逐资本利润的本性,是生产者博弈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生产者博弈产生的原因

   

博弈最原始的形式是下棋。下棋双方按照一定的规则下棋,并赢取对方,以获得精神或物质利益。这里,赢取对方以获得精神或物质利益,是下棋博弈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下棋博弈的目的。生产者博弈也一样,资本家的本性,即追逐资本利润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者会博弈。然而,生产者博弈产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生产者博弈的目的。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的可变性,以及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等原因,使不同生产与交换方式的赢利不同,也就使生产者博弈成为现实。当然,市场中的各种原因,也就产生生产者博弈的不同方式。

资本家的本性,即追逐资本利润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者会博弈。然而,如果商品生产与交换是自由竞争的,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理论上就不变;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此时,商品供给理论上就不变。当然,此时,还是存在生产者博弈的,是不完全信息博弈。这里,生产者博弈完全“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而这最佳利益,就是销售全部商品,即商品价格是商品供求平衡的产物。从而,商品价格是生产者博弈的结果。

这里,生产者博弈,考察的是商品价格的决定;自由竞争的商品价值量规律,考察的是商品供给规律。不管是完全信息博弈还是不完全信息博弈,生产者博弈考察的都是商品价格的决定,都没有否定商品价值量规律。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与交换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与需求的可变性,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长,商品需求就增加,但增加多少,不能确定;而经济增长本身,供给增加多少,也不确定。这些,使不同生产与交换方式的赢利不同,也就使生产者博弈更加复杂。

例如当商品需求高于供给时,商品价格上升与不上升,就存在选择。假设商品价格为A,增加价格为#A;商品供给为B,增加供给为#B。如果商品供给不变,商品价格就上升,增加收入为B*#A;如商品价格不变,则供给增加,增加的收入为#B*单个商品中的利润-增加投资的机会收入。因此,商品供给是否增加与增加多少,就存在选择,也就产生生产者博弈。

商品效用、边际商品购买力与商品需求规律等是客观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商品需求的可变性,就需要生产者干预市场,如进行商品广告等,而干预市场的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选择,也就产生了生产者博弈。因此,了解与预测市场,是生产者博弈的社会基础。

总之,生产者博弈的目的,即获取更多的资本利润,是生产者博弈产生的一个原因。而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的可变性,以及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等原因,使不同生产与交换方式的赢利不同,也就使生产者博弈更加复杂,当然,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的可变性,以及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等,也是生产者博弈产生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1 09:04:52
在写作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中,总觉得有些不完善,今天早上突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写了二节,对《财富论——宏观经济学》第五十七章进行了补充。

第七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规律及其曲线



前面我们考察劳动者总需求曲线,都是在一定劳动者工资水平下进行的,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劳动者工资水平是增加的,此时,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化情况怎样?

有效需求就是消费资料的需求,假定资本利润全部用于商品生产,只有劳动者工资用于消费,则劳动者工资决定了有效需求,当然,随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加,消费资料总需求就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利润率是几乎不变的,假定货币供应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不仅引起总需求增加,还引起物价上涨,即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这就是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在一定商品价值量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我们把不同商品价值量指数下的均衡总需求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L       L1

                     

         

         



         

                                          



                                                         商品价值量指数                                                   

                           

                   图一  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

图一中,曲线L就是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提示了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与消费资料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因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引起劳动者名义工资增加,此时,就会引起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向下向右移动,如图一所示,曲线L1就成为新的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













                   第八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根据消费资料总供给曲线,就可以动态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了,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L

                     

        Q  

        P



        O

                                          



                                                         商品价值量指数                                                   

                        A    B     C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

图一中,曲线L为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曲线M为消费资料总供给曲线,即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当总供给为O时,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但是,经济总是在发展的,当总供给为P或Q时,消费资料总供给就大于总需求,此时,就需要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即增加商品价值量指数。当总供给为P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B,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才能达到均衡;当总供给为Q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C,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才能达到均衡。

从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中,我们可以看出,根除经济萧条的根本途经,就是增加劳动者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21 09:15:26
在写作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中,总觉得有些不完善,今天早上突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写了二节,对《财富论——宏观经济学》第五十七章进行了补充。

第七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规律及其曲线



前面我们考察劳动者总需求曲线,都是在一定劳动者工资水平下进行的,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劳动者工资水平是增加的,此时,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化情况怎样?

有效需求就是消费资料的需求,假定资本利润全部用于商品生产,只有劳动者工资用于消费,则劳动者工资决定了有效需求,当然,随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加,消费资料总需求就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利润率是几乎不变的,假定货币供应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不仅引起总需求增加,还引起物价上涨,即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这就是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在一定商品价值量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我们把不同商品价值量指数下的均衡总需求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L       L1

                     

         

         



         

                                          



                                                         商品价值量指数                                                   

                           

                   图一  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

图一中,曲线L就是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提示了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与消费资料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因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引起劳动者名义工资增加,此时,就会引起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向下向右移动,如图一所示,曲线L1就成为新的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













                   第八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



前一节我们考察了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根据消费资料总供给曲线,就可以动态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了,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L

                     

        Q  

        P



        O

                                          



                                                         商品价值量指数                                                   

                        A    B     C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

图一中,曲线L为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曲线,曲线M为消费资料总供给曲线,即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当总供给为O时,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但是,经济总是在发展的,当总供给为P或Q时,消费资料总供给就大于总需求,此时,就需要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即增加商品价值量指数。当总供给为P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B,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才能达到均衡;当总供给为Q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C,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才能达到均衡。

从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中,我们可以看出,根除经济萧条的根本途经,就是增加劳动者工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