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
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供求失衡的劳动力市场背后,是目前大学教育体制、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培养衔接等方面更为深刻的问题。
为了使大学生就业更好地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阶段的良好衔接,政府应该引入竞争因素促进教育体系改革的有效进行。
我们讨论在政府倡导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下高校之间的博弈关系。
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我们取众多学科中任意一个作为划分标准,按照全国各高校在这个学科教学培养实力上的强弱不同,把所有高校从大的方面来分分为:强、弱两个大的群体,分别用参与人1、参与人2代表。此时,双方的行为可用“智猪博弈”模型来描述。
假设这两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各自都在自己的预算约束范围内做出最大化的选择。
在智猪博弈中,大猪按、小猪等待是纳什均衡。在搜寻改革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实行相应改革这个方面,参与人1相当于大猪,参与人2相当于小猪,“按”相当于找到改革信息,它需要成本,参与人2主要想要搭便车,如图一。
图一
怎样使参与双方都积极响应改革,加快改革的有力进行,尽快实现目前大学教育体制、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培养良好衔接?
尝试引入用人单位加入到大学生培养的过程。
一方面使参与人2感觉到竞争的压力而产生响应改革的实际举动,使宏观调控的作用得到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可以使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从市场微观角度按照供需的动态匹配实现大学生培养的合理性。
引入企业后,参与人1与参与人2之间的博弈关系有了一些变化,具体过程分析如下:
选取某个学科作为试验对象,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对所需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有差别。毕业生能否实现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接受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育水平与质量, 如果毕业生就业不顺利,造成人才浪费同时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质量, 同时将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今后的招生, 关系到高校的生存;没有积极改革的态度,坚持旧的课程及培养方案,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匹配率较低,就无法吸引到高层次的用人单位前来协议培养大学生,高校的发展比较迟缓,陷入恶性的循环。世界的发展是开放联系的。
高层次的用人单位倾向于同高层次的高校建立培养基地,实现联合办学,企业提前将人才的需求列入专业培养计划,提供部分经费和项目,学校和企业有针对性地联合对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得到企业的资助或参加企业课题参加联合计划的学生毕业以后到企业服务。参与人2要在争取到中等层次用人单位的联合下,要想得到进一步长远发展,必须在此基础上,在与已有用人单位教学研联合的基础上,提高高校自身内部教育者本身的竞争与提高,在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利用企业的经验实现理论水平的创新与应用的研究。从而巩固自己,发展自己,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求与更高层次的用人单位协议培养大学生,在为他们培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培养更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在与高层次用人单位合作的同时,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者中优秀的有进取意识的那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向高层次用人单位学习高层次工作经验的机会。这样高校在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促进内部教育工作者积极竞争,提高教学能力,并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中,实现理论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学到的实际应用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并实现理论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场博弈中,参与人1有两个纯战略选择:
(1)响应政府改革与用人单位合作,并付诸实际行动,简称行动;
(2)不响应政府高校改革号召,或表面响应并没有实行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继续原有的课程及培养模式,没有明确的意愿和行动去跟踪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并尽快对此做出反应;有明确的意愿和行动去寻求与本身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用人单位来协议,从而按反馈信息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有意向的大学生培养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没有明确的意愿和行动去争取用人单位的合作培养基金用于大学生培养,不能为理论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素质搭建平台,简称不行动。
参与人2有两个纯战略选择同上。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一个博弈矩阵如图二,分析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为简单说明问题,我们仅给出收益值的具体例子,不做一般证明)。
图二
参与人2
行动 不行动
参与人1 行动
不行动
1)参与双方均选用行动,收益为 (V1,U1),由于双方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中改革了旧的教育方法和课程,各自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比较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能力比不行动时都要提高,因此V1 大于V4,U1 大于 U4;
2)参与人1行动而参与人2行动,收益为(V2,U2),由于参与人1本来在所讨论的学科就有明显优势,加上与用人单位联合,按照市场需求来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大学生,因此这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较高,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认可度就比自身改革前要高;作为参与人2本身改革前与参与人1相比在所讨论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上就存在一定差距,在国家鼓励高校培养方向与用人单位需求密切结合的前提下,不能争取到同层次用人单位的对该学科大学生的合作培养,抓不住市场的需求,在参与人1收益提高的情况下,无法巩固原有的收益,大批的中小企业愿意付出高成本与参与人1协作,培养自己真正用的上的大学生,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愿意选择去参与人1所在的高校群接受大学教育,参与人2在自身两个弱势的条件下又多了一个弱势,就是有更多的有潜力的学生流失。这对于参与人2所在高校在所讨论学科上的建设和发展更不利,因为它在生源质量上也出现了问题。自身水平、资金、信息、生源各种问题交互作用,最终导致参与人2的办学力量进步迟缓,甚至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下滑, V2大于V1。参与人1改革后,其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对来自参与人2本来就业能力相对较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U2小于U4。基础动摇了,参与人2就不可能有精力和机会积极寻求高层次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发展就无从谈起。
3)如果参与人1没有行动,而参与人2抓住更多的机会,那么会出现U3大于U1,V3小于V4;
4)双方都不行动的话,大学生培养按旧的体制进行,参与人1和参与人2 将培养出更多数量的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毕业生,现存情况加重。V4小于V1,U4小于U1非常明显。
从静态博弈角度看,在这种收益矩阵下,理性的参与人间将形成纳什均衡:(行动,行动)实际上能否达到效果,还要看实际的运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