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与散文的区别在于:论文是高度提炼过的,必须高度聚合。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就像一个军队只能令出一门,君命甚至都可以不从。比如,王宁:《压力化生存:“时间荒”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异常凝练,翻译得通俗一点就是:时间去哪儿了?通篇文章干净利落,高度整合,一直围绕着研究发问组织行文。摘要如下:
时间荒是生活压力的一种体现,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日常体验,并构成一个社会问题,但国内却鲜有关于时间荒的研究。美国学者斯戈关于时间荒的理论具有借鉴价值,但却难以充分解释中国人的时间荒的根源。有鉴于此,时间荒理论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加以扩展。事实上,除了斯戈所说的劳动制度和消费主义文化,中国人的时间荒还有三个根源:第一,城市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飙升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脱节;第二,制度无效率导致无效时间的大量增加;第三,中国的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使得时间荒现象成为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阶层为全球不平等所付出的代价。
——王雨磊 《学术研究》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