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中国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阶段,这些转变和调整不仅使重点发展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全国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当前金融海啸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依然很足,而且未来经济增长将更趋平衡,这主要受经济趋同现象作用,中西部地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呈现出“追赶效应”,地区GDP增速将明显高过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未来区域政策也需要有所创新。
一、经济趋同理论概述
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索洛、斯旺等人提出了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内容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各国经济增长水平差距,为后来的新增长理论和趋同假说奠定了基础。索洛模型认为,由于边际递减规律作用,经济增长长期路径稳定于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等外生变量决定的稳定增长率,人均产出稳定于某种状态值,而当前扰动对均衡路径形成没有长期影响。于是,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则增长率越快,这一性质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在资本报酬递减、技术进步一致性的条件下,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快。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可能的现象称之为经济增长的趋同。
而各国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增长速度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国家贫富差别得到改善,但也存在部分国家贫富差别呈现扩大趋势。如何解释各国经济增长事实已成为经济增长理论需要解答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趋同假说的实证研究在过去的10多年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纳入一个单一的实证研究框架,研究经济增长率和其他变量的跨国变化,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巴罗和萨拉·依·马丁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将趋同定义为ð趋同和ß趋同。ð趋同指人均产出差异随时间推移而减少,ß趋同指欠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具有更高经济增长率;前者是对产出存量水平的描述,后者是对产出增量的描述。ß趋同是ð趋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趋同假说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规律,探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内在机理,试图为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