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716 1
2009-09-16
表二反映了“十五”以来各地区人均GDP增速的变化情况。东部大部分地区人均GDP增速从2001年10%左右提高到14%左右,增幅在40%左右。而处于追赶状态的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速明显加快,初始速度比较低的地区均有大幅上升,其中内蒙古、广西和云南的增幅超过了80%。追赶地区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内蒙古,增速从2001年的10.6%激增到2005年的23.83%。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而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不能为人均实际GDP的趋同收敛提供足够的证据。
(二)结论与启示
从各地区GDP占比来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一直处于领先优势。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增速不断提高,形成追赶态势。总体趋势上看,基于地区人均GDP差距的δ趋同并不存在,但是考虑初始人均GDP的β趋同检验中,初始人均GDP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初始人均GDP越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率高于初始人均GDP高的地区,经济逐渐收敛。这表明,在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板块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的生产总值、人均GDP、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呈缩小趋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三、未来区域政策选择
在当前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趋向均等化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具体来说,区域政策创新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健全机构,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有效实施
首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虽有许多中央部门涉及地方的援助,但几乎无一部门拥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资源。因此,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我国应该设立国家级有权威的区域经济领导机构,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并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范围,保障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的出台和顺利实施。其次,强化区域规划编制。应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尽快制订和实施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规划编制,并细化其子区域的规划编制,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次,整合现有的相关区域发展机构。如整合“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办”和国务院部委机关中与地区开发有关的机构,设置专门的区域协调机构。
2、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关键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针对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增强中、西部产业的聚集能力,促进东、中西部的产业对接,从而实现生产与交换的良性互动。具体来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国内统一市场。提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使基础工业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趋于合理,发挥各类资源的基础性效应,进而使各地区的资源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实现有效的配置。
二是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重点是要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改变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大加工工业的比重,特别是要重视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贸易等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强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三是改变东部地区的目标市场战略,实现东西部双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中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适应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需要,启动庞大的国内市场,关键是要把东部沿海的目标市场转向中、西部,使东部先进的生产要素更好地与中、西部的广阔市场相对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四是支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应该采取政府直接投资补助、提供信贷和担保支持、完善法律和配套服务等措施,支持中、西部中小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3、强化地区的主动性,自主进行区域协调
目前我国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基本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模式,这种由国家全权充当开发主体的“输血式”扶持只能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暂时的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因此,各地区应自主设立区域发展基金,资金供需自行解决。逐渐弱化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此外,对西部的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多从培育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入手,实现“自身造血式”的内源开发。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全国交通网和信息网、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区域优惠政策等,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4、通过建立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区域间的补偿机制主要是生态补偿机制。要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开发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营造良好的人才环


境,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灵活的人才约束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通过企业合作和引进外资等方式,实现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吸引人才落户中、西部。同时,实施职工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