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挑战亚当斯密的著名论断,“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可以实现社会利益”。因为在这样的格局中,甲乙为自己利益相互出卖,无法像市场格局中那样促进对方的利益,而是损害对方的利益。
    个人的理性往往是群体的非理性。甲乙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出卖对方是理性的,但是作为互相出卖的群体,损害双方利益则是非理性的。这正是个体非常聪明的中国人在整体上不及外国人的重要原因。
    思考是群体的思考,选择也不是个体的选择。群体的思考和选择制约了个体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因为甲出卖乙,乙很难保持冷静和克制,特别是在长期中,这是造成皇帝的新衣,文革大家一起做傻事的重要原因。  
单方的善意不能促使别人改弦更张,榜样的力量势必递减。如甲出卖乙,而乙坚持不出卖甲,这只能使甲觉得可笑,而不会有所收敛,只有乙出卖甲才能实现均衡。所以通往地狱的道路是善意砌成;人类的下等情欲却成了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
    一次性博弈往往只是相互出卖的非合作博弈,重复博弈才能形成合作博弈。因为这次甲出卖乙的好处会被下次乙的报复所抵消,经过多次痛苦的折腾后,他们最后意识到搬起石头一定会打自己的脚,所以选择相互不出卖的合作博弈。
良好制度的建立和维护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痛苦折腾后的体验。无论怎样教育甲乙都没有用,除非他们都确认对方不会出卖自己。这个折腾的过程无法超越,却有希望缩短。
    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甲乙相互不出卖才能建立起最好的合作,并且无往而不胜,没有这种信任,最好的制度也是很脆弱的。所以现代经济的财富是合作博弈,相互信任。
    有限生命中博弈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博弈。因为合作博弈的前提是对下一次被出卖的担忧,如果甲乙都没有下一次了,这就无法制约他们这次互相出卖,所以有限生命中的博弈终究只是一次性博弈。尽管,无限生命的假定是那么的虚妄,但是,它却是人类摆脱短视,走向合作博弈的必要条件。
    合作博弈的心态要精心维护。2个人的博弈要形成合作博弈就很不容易,维持起来更难,不用说千百万人的合作博弈了,一旦崩溃,重头再来更是困难重重,所以要精心培育合作博弈,更要小心呵护。如果有第三方——国家承担损失,且国家又是虚拟的,这就不可能有相互制约的合作博弈,而只能是共同损害国家竞争。
所以计划和半计划体制都无信誉品牌可言,甚至连最正常不过的开展业务,推荐人才都会异化成“拉关系,走后门”,并且愈演愈烈。
    按理聘用不称职的人就是老板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就是介绍人的信誉损失,所以大家做事都负责任。但是,在计划体制下,任用私人的损失是国家的,得益是经营者的,介绍人面子因此显得很大,他还会有额外的收益,如此重复博弈只能是出卖国家利益的竞争。
    良好社会的建设不在于改造人,而在于构建良好的博弈格局。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博弈格局中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就表明构建良好的博弈格局比改造人,比斗私批修,灵魂深处爆发革命都重要得多。譬如,下船清点奴隶数的船主,土地承包后的农民,最后吃饭的分饭者,最后加工资的经营者,降落伞的制造商,他们的利己本性都没有改变,但是却选择更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要构建良好的博弈格局,而不是试图改变人的本性。历代宫廷争斗的你死我活,不是人性的卑劣和残忍,而是集权制度下的生存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是驾驭好水,妄图改造人就是想改变水的本性,而不是完善驾驭水的器具,这不仅愚昧,而且野蛮。
或许很多人对经济学有不少误解,类似学习经济学就该学会赚钱或者至少谋生生财之术,可惜的是,现实是学习经济学的往往太普通、甚至有时连正常生活都没办法满足。经济学可以很难,也可以说很简单,供给-需求嘛,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懂。但是,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让宋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路人戊、火柴人悉数理解,就有些难度颇大,因而求学问就如熬中药、啥子火候呀、文治武功呀,还有其它的药引,啊哈,总之,这门学问通俗却难以达致融会贯通,笔者也是蒙圈了好几年的傻小子,经济学的初阶入门汉,思维零碎,学习习得有限,不才之学、分享些个人认为还不错的经济学著作,望朋友们多多点拨。
    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经济学入门书籍,书不薄、借了两次才看完,可以说作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是非常适合的,正如内容简介上所写:这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部教科书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独家发布】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02678&from^^uid=5881313
    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生活经济学》,弗老的书我读过不少,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Milton写的书,弗里德曼毕竟是理科出生,因而这本书在借用微观视角阐释经济学时,用了不少数理工具,但总体来看,思路很不错,读名家著作、按着作者思路进入,便会慢慢读懂。论经济学专业,其中产业经济学该最接近现实生活,弗老的这本书恰到好处,又给读者思维余地。论证过程既定,结果便也变得顺其自然。
    张五常《五常学经济》。到了一定阶段读书,便非常期待阅读学者的自传,张五常(Steve Cheung)的这本书便是其自传了,佃农理论有些深奥,这本书在茶余饭后作为经济类外读物应是不错之选。了解学者的学术历程,说白了也在学习心态,学习学者处事时的态度。学问本身态度很关键,不胡乱求高、也不肆意贬低,如何恰到好处,有很多因素加之综合影响。成人成圣,里面有说不清的缘由与故事梗概。
    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国际经济学》。这是一本入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书籍,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生硬,作为了解国内外的经济纵横联系,是一本不错的入选书籍,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先看看《图解克鲁格曼经济学》。其中的比较优势以及相对价格是非常有趣的概念,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让朋友们收获不少。
西奥多·哈耶克《经济增长与农业》。这本书同样是诺奖作品。作者哈耶克是本人非常青睐的一味学者,哈耶克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推崇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而且早期关注的农业市场也引起我不小的关注,文中谈到不少农业的变迁与未来发展路径,与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样,他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调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农业则可以。
    张五常《新卖桔者言》。原本以为学术方面的书一定是相当枯燥的,定义、导论之类的全是八股范式。但这本文集完全颠覆了我的视野。难以想象,一个经济学家居然会去市场上卖桔、而且还卖了两次,竟然还不是像理论里所说的那般,市场检验效益,经济学家竟不如市场小贩,哈哈!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现在谈经济,该是主要关注林毅夫、张维迎、许小年、陈志武以及钱颖一还有央行行长周小川。本书收录了林毅夫教授在经济学方法问题上与学生的对话记录。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在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并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规范化等问题。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