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01 8
2005-11-14
计划经济体制一定要建立在高度完善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社会机器才不会停转。 我国搞了那么长时间计划经济,不仅失败了,而且输的很惨。不仅我国,苏联东欧全都没成功。若不是当年邓小平同志看出危机的严重性,提出经济改革设想,再经过几代领导人踩石过河的市场经济改革,挽救了崩溃之际的中国经济。虽然许多我们痛恨的而且完全可以避免现象在这场经济改革中出现,但这场改革达到了他的目的,改革中那些庸医制造的副作用就当作是我们觉醒中所付出的学费吧。 多年后我们再次审视这场改革,不禁想知道“人类应该追求最美好的经济方式”缘何彻底失败。 不论如何,七十年代开始苏联东欧中国的机器就开始运转不灵了。苏联依靠勃列日涅夫的石油政策度过了难关,还帮助东欧兄弟缓解了经济危机。中国没有石油,又同苏联交恶不得其援助,于是穷,穷则变,变则改革,所以我国经济改革先于苏联。九一年末,苏联垮台,PRC存在了下来,而且越活越有力量。 计划经济这台机器进入混乱的原因,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它是一台缺少零件的机器。 我们所见过的任何计划经济模式都远不如市场经济完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6 17:16: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1-14 12:36:00
人类从原始,到现今的市场经济模式,是完全依靠进化法则得来得。进化虽有众多缺憾,但总是较马克思完全在头脑中,在书本中演示过的,在空想家们的实践的失败中所获得的理论完美。 欧文看到了书本中乌托邦的美好,建立了自己的乌托邦。 马克思看到了当时制度的缺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马克思是思想家,他的先进理论没有经过过任何人成功的实践。老马的理论固然有其先进处,但未经过实践中的完善,就被许多CP党员神话般的接受并实践于人民。这是CP的不负责任。 再回到主题,马克思的理论是:那场计划经济的革命首先会在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爆发,之后再传至不发达国家。后来这条理论被列宁改变了。。。“革命可以先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地区先进行” 我不是教条主义,但是许多人却曲解了老马和列宁同志。一下子从本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乳臭未干时,就跳跃到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后才可以进入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机器必然停转。我们的计划经济制度太早太贸然太匆忙的实行了。 马克思是伟大的预言家,他从当时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处,就可以看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马克思是人,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书不是圣经。经济学的发展不应过多依赖马克思的大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4 12:38:00

引自郑先生

你说计划经济要等到市场经济完善后才能建立,那么请问,市场经济到什么程度才算完善?请你给个终点。 其实,计划经济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不完善没有关系,什么时候都可以实现计划经济,只要人们知道有计划经济这个东西。 过去计划经济失败,不是因为它本身有缺陷,而是因为有人不喜欢让中国实行计划经济。这好比一个乞丐想拿馒头吃,被地主看见了,一把给他夺走,乞丐就没吃上馒头,可是这不是因为馒头有什么缺陷。

有人不想中国实现计划经济,也不想苏联东欧实现,更不想他自己实现。 如果馒头真的是好东西的话,地主抢来乞丐的馒头后自己吃不吃?地主看到乞丐有馒头吃,自己看得眼红,抢来了,自己仍旧吃着满汉全席。 馒头本身的确没有缺陷,但地主不吃,原因何在?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吃完馒头以后,是不是就身强体壮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有谁还敢夺我们的馒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4 12:39:00
市场经济到什么程度才算完善?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数学似的精确答案。 马克思说得很对,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才是“人类应该追求最美好的经济方式” 市场经济同生产生产关系紧密联系。所以在达到某种生产力水平的时候,市场经济达到某种发达的境界时,计划经济比重会逐步增加。而不是在某一个国家突然实行了全面的计划经济。 还是从历史中来发掘真理吧,《理想国》中间有一段,提到了社会得分工。   苏:那么很好。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建立城邦的理由吗?   阿:没有。   苏: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   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邦。这样说对吗?   阿:当然对。   苏:那么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的人,或者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每个人却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阿:是的。   苏:那就让我们从头设想,来建立一个城邦,看看一个城邦的创建人需要些什么。   阿:好的。   苏:首先,最重要的是粮食,有了它才能生存。   阿:毫无疑问。   苏: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以及其它等等。   阿:理所当然。   苏:接着要问的是:我们的城邦怎么才能充分供应这些东西?那里要不要有一个农夫、一个瓦匠、一个纺织工人?要不要再加一个鞋匠或者别的照料身体需要的人?   阿:当然。   苏:那么最小的城邦起码要有四到五个人。   阿:显然是的。   苏:接下来怎么样呢?是不是每一个成员要把各自的工作贡献给公众——我的意见是说,农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的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他的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免得同人家交换,各自为我,只顾自己的需要呢?   阿:恐怕第一种办法便当,苏格拉底。   苏:上天作证,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你刚说这话,我就想到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你说是不是?   阿:是的。   苏:那么是一个人干几种手艺好呢,还是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呢?   阿:一人单搞一种手艺好。   苏:其次,我认为有一点很清楚——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   阿:不错,这点很清楚。   苏:我想,一件工作不是等工人有空了再慢慢去搞的,相反,是工人应该全心全意当作主要任务来抓的,是不能随随便便,马虎从事的。   阿:必须这样。   苏:这样,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它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阿:对极了。   苏:那么,阿得曼托斯,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公民,要超过四个人来供应我们所说的一切了。农夫似乎造不出他用的犁头——如果要的是一张好犁的话,也不能制造他的锄头和其它耕田的工具。建筑工人也是这样,他也需要许多其他的人。织布工人、鞋匠都不例外。   阿:是的。   苏:那么木匠铁匠和许多别的匠人就要成为我们小城邦的成员,小城邦就更扩大起来了。   阿:当然。   苏:但这样也不能算很大。就说我们再加上放牛的、牧羊的和养其它牲口的人吧。这样可使农夫有牛拉犁,建筑工人和农夫有牲口替他们运输东西,纺织工人和鞋匠有羊毛和皮革可用。   阿:假定这些都有了,这个城邦这不能算很小啦!   苏:还有一点,把城邦建立在不需要进口货物的地方,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阿:确实不可能。   苏:那么它就还得有人到别的城邦去,进口所需要的东西呀。   阿:是的。   苏:但是有一点,如果我们派出的人空手而去,不带去人家所需要的东西换人家所能给的东西,那么,使者回来不也会两手空空吗?   阿:我看会是这样的。   苏:那么他们就必需不仅为本城邦生产足够的东西,还得生产在质量、数量方面,能满足为他们提供东西的外邦人需要的东西。   阿:应当如此。   苏:所以我们的城邦需要更多的农夫和更多其他的技工了。   阿:是的。   苏:我想,还需要别种助手做进出口的买卖,这就是商人。是不是?   阿:是的。   苏:因此,我们还需要商人。   阿:当然。   苏:如果这个生意要到海外进行,那就还得需要另外许多懂得海外贸易的人。   阿:确实还需要许多别的人。   苏:在城邦内部,我们是如何彼此交换各人所制造的东西呢?须知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呀。   阿:交换显然是用买和卖的办法。   苏:于是我们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物交换的媒介。   阿:当然。   苏:如果一个农夫或者随便哪个匠人拿着他的产品上市场去,可是想换取他产品的人还没到,那么他不是就得闲坐在农场上耽误他自己的工作吗?   阿:不会的。市场那里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出来专门为他服务的。在管理有方的城邦里,这是些身体最弱不能干其他工作的人干的。他们就等在市场上,拿钱来跟愿意卖的人换货,再拿货来跟愿意买的人换钱。   苏:在我们的城邦里,这种需要产生了一批店老板。那些常住在市场上做买卖的人,我们叫他店老板,或者小商人。那些往来于城邦之间做买卖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商人。是不是?   阿:是的。   苏:此外我认为还有别的为我们服务的人,这种人有足够的力气可以干体力劳动,但在智力方面就没有什么长处值得当我们的伙伴。这些人按一定的价格出卖劳力,这个价格就叫工资。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是靠工资为生的人。不知你意下如何?   阿:我同意。   苏:那么靠工资为生的人,似乎也补充到我们城邦里来了。   阿:是的。   苏:阿得曼托斯,那么我们的城邦已经成长完备了吗?   阿:也许。   苏:那么在我们城邦里,何处可以找到正义和不正义呢?   在我们上面所列述的那些种人里,正义和不正义是被哪些人带进城邦来的呢?   阿:我可说不清,苏格拉底!要么那是因为各种人彼此都有某种需要。   苏:也许你的提法很对。我们必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退缩。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在作好上面种种安排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要烧饭,酿酒,缝衣,制鞋吗?他们还要造屋,一般说,夏天干活赤膊光脚,冬天穿很多衣服,着很厚的鞋子。他们用大麦片,小麦粉当粮食,煮粥,做成糕点,烙成薄饼,放在苇叶或者干净的叶子上。他们斜躺在铺着紫杉和桃金娘叶子的小床上,跟儿女们欢宴畅饮,头戴花冠,高唱颂神的赞美诗。满门团聚,其乐融融,一家数口儿女不多,免受贫困与战争。   〔这时候格劳孔插嘴说:〕格:不要别的东西了吗?好象宴会上连一点调味品也不要了。   苏:真的,我把这点给忘了。他们会有调味品的,当然要有盐、橄榄、乳酪,还有乡间常煮吃的洋葱、蔬菜。我们还会给他们甜食——无花果、鹰嘴豆、豌豆,还会让他们在火上烤爱神木果、橡子吃,适可而止地喝上一点酒,就这样让他们身体健康,太太平平度过一生,然后无病而终,并把这种同样的生活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格:如果你是在建立一个猪的城邦,除了上面这些东西而外,你还给点什么别的饲料吗?   苏:格劳孔,你还想要什么?   格:还要一些能使生活稍微舒服一点的东西。我想,他们要有让人斜靠的睡椅,免得太累,还要有几张餐桌几个碟子和甜食等等。就象现在大家都有的那些。   苏:哦,我明白了。看来我们正在考虑的不单是一个城邦的成长,而且是一个繁华城邦的成长。这倒不见得是个坏主意。我们观察这种城邦,也许就可以看到在一个国家里,正义和不正义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我认为真正的国家,乃是我们前面所讲述的那样——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如果你想研究一个发高烧的城邦也未始不可。不少人看来对刚才这个菜单或者这个生活方式并不满意。睡椅毕竟是要添置的,还要桌子和其它的家俱,还要调味品、香料、香水、歌妓、蜜饯、糕饼——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开头所讲的那些必需的东西:房屋、衣服、鞋子,是不够了;我们还得花时间去绘画、刺绣,想方设法寻找金子、象牙以及种种诸如此类的装饰品,是不是?   格:是的。   苏:那么我们需要不需要再扩大这个城邦呢?因为那个健康的城邦还是不够,我们势必要使它再扩大一点,加进许多必要的人和物——例如各种猎人、模仿形象与色彩的艺术家,一大群搞音乐的,诗人和一大群助手——朗诵者、演员、合唱队、舞蹈队、管理员以及制造各种家具和用品的人,特别是做妇女装饰品的那些人,我们需要更多的佣人。你以为我们不需要家庭教师、奶妈、保姆、理发师、厨师吗?我们还需要牧猪奴。在我们早期的城邦里,这些人一概没有,因为用不着他们。不过,在目前这个城邦里,就有这个需要了。我们还需要大量别的牲畜作为肉食品。你说对不对?   格:对!   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我们不是比以前更需要医生吗?   格:是更需要。   苏:说起土地上的农产品来,它们以前足够供应那时所有的居民,现在不够了,太少了。你说对不对?   格:对!   苏: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来;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制地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   格:必然如此。苏格拉底。   苏:格劳孔呀!下一步,我们就要走向战争了,否则你说怎么办?   格:就是这样,要战争了。   苏:我们且不说战争造成好的或坏的结果,只说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战争的起源。战争使城邦在公私两方面遭到极大的灾难。   格:当然。   苏: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城邦,不是稍微大一点,而是要加上全部军队那么大,才可以抵抗和驱逐入侵之敌,保卫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人民的生命和我们所有的一切财产。   格:为什么?难道为了自己,那么些人还不够吗?   苏:不够。想必你还记得,在创造城邦的时候,我们曾经一致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擅长许多种技艺的。   格:不错。   苏:那么好,军队打仗不是一种技艺吗?   格:肯定是一种技艺。   苏: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做鞋的技艺,而不应该注意打仗的技艺吗?   格:不,不!   苏: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那么,对于军事能不重视吗?还是说,军事太容易了,连农夫鞋匠和干任何别的行当的人都可以带兵打仗?就说是下棋掷骰子吧,如果只当作消遣,不从小就练习的话,也是断不能精于此道的。难道,在重武装战争或者其它类型的战争中,你拿起盾牌,或者其它兵器一天之内就能成为胜任作战的战士吗?须知,没有一种工具是拿到手就能使人成为有技术的工人或者斗士的,如果他不懂得怎么用工具,没有认真练习过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4 12:39:00
苏格拉底作为理想中城邦的缔造者,同格劳孔不厌其烦得一项一项列举城邦中需要的各种分工。他列举了如此多工种,够了么?恐怕没有,至少第三产业还比较缺乏。 这就是作为一个人,一群人,即使在派一百个人帮他列举还缺乏的工种,城市还是不完整的。 “什么时候都可以实现计划经济,只要人们知道有计划经济这个东西”,没有人知道这个城市需要多少农夫瓦匠纺织工人鞋匠木匠铁匠放牛的、牧羊的和养其它牲口的商人店老板。。。。。。。。。。。。。。。。。。。。。。。。。。。。。。。。。。。猎人、模仿形象与色彩的艺术家,一大群搞音乐的,诗人和一大群助手——朗诵者、演员、合唱队、舞蹈队、管理员以及制造各种家具和用品的人,特别是做妇女装饰品的那些人,我们需要更多的佣人。你以为我们不需要家庭教师、奶妈、保姆、理发师、厨师吗?我们还需要牧猪奴 城邦已经成长完备了吗? 没有! 过去买什么东西都要排队,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帝国主义的封锁,不是苏修主义的毁约,而是什么东西的产量都没有计划好,制定计划的领导者根本不知道生产多少东西才能够既满足人民的需要,又不能因为生产过剩造成“浪费”。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毛主席的错,不是CP的错。换了谁来,除了上帝本人,没人知道该生产多少,又如何分配。 这就是贸然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4 12:40:00
历史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计划经济,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这就是分工的开始。当人们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时,生产食物织做衣物就是主要工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需求多了,分工也多了。运作这个世界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市场让农民知道生产多少粮食,让商人知道如何分配产品。 自古就没有计划经济,根本不需要。一切都是市场。直到生产力达到了某个水平,生产过剩了,或者是商人大资本家囤积货物垄断市场,或者国际市场的动荡引来国内市场的风波。市场瘫痪了。 于是有了计划,当人们意识到牛奶过剩打乱了市场,除了国家介入,没有更好的方案了。之后计划逐步更多的介入了社会经济中,防止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历史证明,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升级产物。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无法成功。市场经济提供给人们经验以更好的完善了计划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