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孔子之内观证悟疗法
本篇论述,笔者试图从当今心理学的角度,以儒释道融合为基点,通过以释解孔、以老解孔圣贤相互参校的方式,在把握心性之本体的同时,用佛教唯识及当今心理学等名词概念,阐释孔子原儒中的修心原理,同时力图让大家对《论语》中孔子言论背后所隐含着的内观证悟疗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孔子内观疗法的最终目标是祛除患者心理障碍,让患者体认自性本心,实现证悟的目的。在《论语》里面,孔子曾谈过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外在表现,如:狂而不直,狂傲而不行直道;侗而不愿,无知却不老实;悾悾而不信,外表诚恳却无诚信;言之不怍,大言不惭;攻乎异端,喜欢歪门邪道等等。注意,这里我们将孔子定位成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将心存困惑、向他来求教的人定位成“患者”患者”只是借用心理学上的名词概念,为了理解上的方便而已。
一、内观疗法概述
所谓孔子的内观证悟疗法,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返观内照、向内求索。可以说,这八个字概括了孔子修心要法之精髓,也是学习孔子修心法门的门槛,进入这个门槛,我们方能登堂入室。掌握了孔子的内观证悟疗法,也是我们打开《论语》心学之门、理解《论语》精义的关键秘钥之一。
返观内照:比较粗浅的说,就是屏除外缘,回归内在,用我们的“心眼”或说“天眼”反观自己,如何观?若要观的彻底,可以借鉴佛家四念处之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也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我们大多数人会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在《论语》中,孔子返观内照可能并不如佛家如此详细,而是直接将觉知安放在“意识心”上面,进而向内求索。
向内求索:就是向自己内在的这颗“心”求索,这颗心不是肉团心,而是我们这颗意识心,再由意识心逐层深入,追本溯源,直至心性的本源,也即道的本体。道的本体也即心的本体,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中道或天道。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阿赖耶识或如来藏。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非常道、恒道、天道。
若进一步拆分,孔子内观疗法可简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返观内照。第二个步骤:向内求索。第三个步骤:与自性本心校对。这三个步骤的次第,也并非是绝对的,在具体应用中,孔子也会根据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心理状况、提问者悟性程度、不同的环境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对治策略。有时只用其中一个步骤,有时用两个步骤,有时则三个步骤并用。而在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这三个步骤核心,又可以延展出更为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四止观法、内讼法、克己复礼为仁法、九思法、温良恭俭让法等等。
二、自性本心(道)概述
那么,孔子所认为的自性本心(或道的本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孔子用一个“一”字来描述,他说“吾道一以贯之。”“一”就是唯一、是独一无二。什么是“独一无二”?“独一”就是说道的本体是绝对的、唯一的整体,是没有相对的分别的,没有相对分别,就是“无二”。
既说无“二”,那么,肯定有一个相对的、分别的“二”的名词概念的存在,这个“二”是又什么呢?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相对的“二”,就是阴和阳,而这个所谓“独一”的道的本体,就是阴、阳两个相对的事物形态的完美统一。
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证悟到了心性或道的本体,就可以做到一通百通,就能以此来贯通天下各门各派的学问道理,而不必费心劳神的把天下所有的学问知识都学一遍,这也是孔子修学的奥秘所在。(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而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借鉴孔子这种修学、证悟的方法。
在《论语》中,除了道的本体的名词概念外,我们很少看到孔子对道的本体的形态的更为具体的描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佛陀、老子等思想中旁通。
三、解构《论语》内观心理疗法
若细细体会,就不难发现,《论语》中孔子很多言论都是基于“返观内照,向内求索”之上而说出来的,所以具有真理性。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约,就是约束,就是返观内照,向内收敛。一个人若能经常如此修炼,则其言行举止就很少会犯错误。下面,笔者抛砖引玉,结合孔子言论对其内观证悟疗法予以简要的剖析。
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试译:孔子说:“君子懂得返观内照,向自己内心求索;小人则不懂,总求之于别人。”
解构:这是孔子对返观内照、向内求索法的最直接的说明。君子小人之别,全在于内求还是外求。
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白话试译:孔子说:“不要怕没有位置,不必担心天地之间容不下你、社会国家没有你的一席之地,你要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立足的本事;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你应向自己内在求索,问问自己的心,有没有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东西。”
解构:此处引发内求的外缘有两个,一个是“位置”,一个是“名声”,这都是人的欲望。孔子对治这两个欲望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不否定其合理性,然后直接教人返观内照,回归意识心,进而向内求索,通过自我的反思、反省,生起“自己是否具备获得这两种欲望的基本条件?”的疑情,这种“疑情”就如探钩一般,直接触底意识心的根部(佛家称为意根或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进而促使意识心生起另外一种反向自我意识,与最开始的“想获得位置或名声”的意识心相互校对,最终得出某种答案。
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试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只担心自己不具备被’别人知道的’能力。”
解构:这和上一段是一样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肯定我、赞美我,这些都是别人对我的印象和评价,但这种印象和评价并不是外求而来,完全是向内求取而来的。若能返观内照,不断向内求索,最终证悟自性本心,一个能量具足的开悟得道之人,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别人,也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关注。
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都难逃名、利二字。孔子很少谈利,但对于获得名声的方法,《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强调要通过“返观内照,向内求索”的方法来获得。
4.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白话试译:孔子说:“见到贤于我的人,我要提醒自己的心,努力修行自己,思想觉悟上向他看齐,努力要像他一样的贤德。见到不贤的人,我要返观内照,反省、反思自己的心,自己的思想觉悟、素养修为是否也是和他一样的情况?”
解构:内求:思齐,内自省。“见”是眼见,“贤”或“不贤”是眼见所形成眼识后进入“意识心”的初步评判。“思”与“内自省”则是基于意识心评判结果的进一步返观内照。与“道的本体”对照后,最终得出某种结论。前一种结论孔子用了一个“齐”字来表达,后一种结论,孔子没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是,无言本身就是最好的表达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