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43 3
2017-05-05
谭清风:孔子修心证悟要法之四次第

论语解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试译:孔子将修心要法断为四个次第:第一个步骤是止住意识心;第二步骤是止住定境;第三个步骤是止住固执为有的假名;第四个步骤止住自我意识。


解构:曾经,笔者对这段话做过注解,但随着对《论语》学习的深入以及对儒释道修行方法的深入了解,也越来越感觉到之前的解释太过肤浅,越来越感觉到孔子这段话的真意其实是在向我们揭示儒家一个很核心的修心证悟要法。下面,笔者尝试解构一二。


《说文》:“绝,断丝也。”“绝”字本义是用刀将缠绕在一起的丝线断开,使其更有次第,引申为断绝、断开。四,就是后面“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种所断开的东西。子绝四,就是说孔子会断开下面四样东西,为何要断开这四样东西,因为这四样东西的整体构成了混沌的、模糊的“道”或说是佛家言的如来藏(阿赖耶识),为了让人们较为清晰的辨别、可以有次第的修证,孔子将其断成四个次第步骤。


毋,《说文》解释说:“止之也。”“毋”就是止的意思,孔子接下来所讲的“四止”修行要法,向我们精炼的揭示了儒家由渐修而证道的修心法要和次第。但是,要精确理解其中的要义,还需要借助佛家唯识学、道家及儒家《大学》中的名词概念和修身次第予以对照说明。



毋意:就是止意。意,就是指意识心。什么是意识心?用佛家的理论来说,意识心就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所形成的感知。为何要止住它?因为这种意识心的感知本身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的,是假相, 它是有依靠建立起来的,离开六境就没有了自性,所以要止。《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意识心生起来后我们若能及时感知到它的生起,并就此止住,就进入了初定的状态。



毋必:“必”就是定的意思。“毋必”也即:止定。什么是止定?《大学》讲:“定而后能静”,止定,就是进入定的状态后,不能停止于定态而不前,要止住它,进而进入更高的“静”的层次。老子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静”就是将我们的真心从芸芸众生所产生的“意识心”中止住,进而复归于其根本的状态,这种状态用佛家名词概念来说就是莫那识,又称为意根,意识的根。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其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王阳明所体悟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指这个莫那识的境界),但它会使意识心生起自我意识,又称为我识,我识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因为执着于自我,所以它也是形成烦恼、自私自利的根源。



毋固:就是止住固执为有的莫那识。心复归其根本状态或莫那识之后,并没有结束,还要继续止,为何?因为这种所谓的根本状态或莫那识,其实也不是真实的存在,也是为修道方便而设立的一种假名而已,也要止住它,不要固执于这种名词概念。只有止住它,才能进入《大学》中所讲的“静而后能安”的安住当下一念的状态。



毋我:我,就是我识,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意识心在莫那识作用下所产生的自我意识。毋我,就是在止住莫那识的假名后,进一步止住意识心在莫那识作用下所产生的这种自我意识。当通过毋固、毋我两个步骤将莫那识及自我意识都止住后,心就会回归“本来无一物”的空不空的清净圆觉、不增不减、不净不垢、无生无灭的自性本心状态,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进入这个状态的过程,也就如《大学》中所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样,安住当下一念之后,思维层次就能进入更高级的的境界,最终能证得道的真谛。同时,也如老子所言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归于道的本体状态,这就是最根本的恒常之道,知道了道之恒常,也就证得了道的本自光明清净的真实面目,也就觉悟、明心见性而成道、成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7-5-6 02:30:35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6 20:29: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5-31 10:09:06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