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始终是精神分析运动的中心思想。在整个运动中,这一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指出,男孩具备某种先天的性驱力,从而使他怀有占有母亲的企图。通过早期的家庭生活,男孩会知道,在关于母亲的问题上,父亲是自己的竞争者和敌人。同时男孩也知道,他只能小心翼翼抑制着对父亲隐秘的敌意,因为父亲在生理上远比他强大,公开较量只能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被父亲"阉割"。这种占有母亲的企图,以及相应的对父亲的敌意和恐惧,就是所谓"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以及相应的"仇父情结"和"阉割恐惧"。这一早期思想被认为具有"泛性论"或"生物本能主义"的倾向,受到各种不同的批评。然而,由于它把握住了个体及其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现象,仍然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经过精神分析运动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人们最终达到了生存论(即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度,完成了精神分析思想与生存论思想的交汇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