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能说明当今中国分配的贫富分化现象较为严重。
有的个体小煤矿主可以买得起几百万一套的别墅,有的可以买得起宾利轿车,有的可
以买得起宝石、名表。。。。
有的官员贪污,动辄几百万,上亿的也有。。。
而有的工人,一家几口人,月收入不足千元。
那么我们说,这不是工人工资定价高低会不会影响失业率的问题,而是说中国的个人
所得税体制不健全,不能起到抑制贫富分化的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者的工资,在资本主义,决定于资本家
的给付原则:除了要弥补生产资料的折旧和发展,还要有一部分自己过奢侈生活。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以分配上极不均衡。劳动者
的工资,实际上就应当是工人创造了多少,就应当分配多少。
马克思对劳动里价格的分析和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的价格分析孑然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格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当然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分析劳动力价格.
请问,在当今的中国那一个分析框架更加适合,或者结合二者的分析综合考虑?
相关点:目前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当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沿海城市,政府规定的工资下限在600元左右,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那是大大的低于其价值,而且其后果似乎也是非常严重.而根据供需分析,我国现在失业率水平还相当高,提高工资势必进一步提高失业率.中国的工资水平到理合理否?
我并不赞同马克思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看待,但他分析的劳动者的报酬水平,我认为即使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也是正确的,因为失业者的存在,就决定了最低层劳动者的报酬只能等于社会的最低生活成本,因为一旦有剩余就会立即被其他的失业者以更低的价格代替。所以现代资本主义并不象这里有些人鼓吹的那样劳动者可以按效用出售劳动赚得和资本家一样的利润,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很多是没有储蓄的,这也可以证明马克思的结论在今天也是实用的。
至于我国的高失业率,那不是因为工资高引起的,恰恰是因为需求不足引起的,提高工资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是提高需求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对劳动里价格的分析和西方经济学对劳动力的价格分析孑然不同,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格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当然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完全根据供求关系分析劳动力价格.
请问,在当今的中国那一个分析框架更加适合,或者结合二者的分析综合考虑?
相关点:目前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当低,在北京\上海\江苏等沿海城市,政府规定的工资下限在600元左右,根据马克思的分析,那是大大的低于其价值,而且其后果似乎也是非常严重.而根据供需分析,我国现在失业率水平还相当高,提高工资势必进一步提高失业率.中国的工资水平到理合理否?
马克思的这个框架在其内部逻辑上顺理成章,但却不是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因为什么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这些概念根本不是定义清楚,可供实证的概念。
我并不赞同马克思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看待,但他分析的劳动者的报酬水平,我认为即使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也是正确的,因为失业者的存在,就决定了最低层劳动者的报酬只能等于社会的最低生活成本,因为一旦有剩余就会立即被其他的失业者以更低的价格代替。所以现代资本主义并不象这里有些人鼓吹的那样劳动者可以按效用出售劳动赚得和资本家一样的利润,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很多是没有储蓄的,这也可以证明马克思的结论在今天也是实用的。
至于我国的高失业率,那不是因为工资高引起的,恰恰是因为需求不足引起的,提高工资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工资是提高需求的有效途径。
提高工资可以减少失业,这话要是能成立,你老兄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提高工资从工人的角度即供给角度而言存在两种效应,一种是收入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者收入提高,从而更加愿意参加劳动,而替代效应则使劳动者减少劳动,而要求更多的闲暇.在我国特别是低工资者提高工资的收入效应应该占主导效应,所以工人更加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供给增加.这时候替代效应同时也是存在的,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替代效应逐渐增加.替代效应的增加也即总需求增加.
可见,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工资的确能够刺激总需求,当然,这还需要从量上测量,提高工资对替代效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提高工资从工人的角度即供给角度而言存在两种效应,一种是收入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使劳动者收入提高,从而更加愿意参加劳动,而替代效应则使劳动者减少劳动,而要求更多的闲暇.在我国特别是低工资者提高工资的收入效应应该占主导效应,所以工人更加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供给增加.这时候替代效应同时也是存在的,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替代效应逐渐增加.替代效应的增加也即总需求增加.
可见,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工资的确能够刺激总需求,当然,这还需要从量上测量,提高工资对替代效应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原来工资和就业的关系竟然是一个局部均衡而非一般均衡问题,呵呵。
如果凯恩斯看到有人这样糟蹋他的理论,我相信他会吐血的。冒昧问一句,这算不算“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如果根据提出“有效需求”这样一个概念的鼻祖凯恩斯的看法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萧条阶段,要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关键是降低利率,减少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增加工资。凯恩斯说,对付这一情况有两种办法“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名义)工资水准不变”,凯恩斯认为,前者的谈判成本太大(名义工资的刚性),他主张采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比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要明智、可行、见效得多。
当然,如果楼上几位认为凯恩斯的理论不适用“中国国情”而要用全新理论来取代,那我只好对各位的创新精神表示一下仰慕。
不同的约束条件,会有不同的理论,而更喜欢哪个理论是和个人的价值观有关的,如果提高工人的工资(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和行业的个别行为),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这只能说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可鄙的。
顺便说一句,如果仅从9楼那段话来看,我对凯恩思的理论还是有疑问的,因为他仅是从资本的角度出发考虑了问题,当然这又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结论。
看来网友 ningshen 是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了,我不想骂人,可是实在是憋不住,你是中了西方经济学的毒了,任何一个产生于时代的理论都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况且马克思理论有其哲学基础,在当今依然具有生命力.经济与政治结合,在某些时候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透切.
因为什么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这些概念根本不是定义清楚,可供实证的概念。
你的生活费用是多少你不知道么?你每年的交的学费是不可以统计的么?你看病,旅游的开支是定义不清楚的么?劳动力价值是完全定义清楚并且可以测量的.
据此就否认马克思对工资的分析框架不是有点草率么?
不管是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局部据衡分析,提高工资对于提高就业率都存在着正的效应,这是不可否认的.
张三李四 |
我心里有一个想法,说出来希望你不要生气,你就是教条!
因为什么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这些概念根本不是定义清楚,可供实证的概念。
你的生活费用是多少你不知道么?你每年的交的学费是不可以统计的么?你看病,旅游的开支是定义不清楚的么?劳动力价值是完全定义清楚并且可以测量的.
据此就否认马克思对工资的分析框架不是有点草率么?
不管是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局部据衡分析,提高工资对于提高就业率都存在着正的效应,这是不可否认的.
张三李四 |
我心里有一个想法,说出来希望你不要生气,你就是教条!
政府能做的只是提高基本最低工资,而其结果基本就是降低就业率
至于全面提高工资水平的结果,就好像减税的结果一样,难以预测,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大量的分析
因为什么是:“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所需\劳动力家庭的生存娱乐等.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这些概念根本不是定义清楚,可供实证的概念。
你的生活费用是多少你不知道么?你每年的交的学费是不可以统计的么?你看病,旅游的开支是定义不清楚的么?劳动力价值是完全定义清楚并且可以测量的.
据此就否认马克思对工资的分析框架不是有点草率么?
不管是一般均衡分析还是局部据衡分析,提高工资对于提高就业率都存在着正的效应,这是不可否认的.
张三李四 |
我心里有一个想法,说出来希望你不要生气,你就是教条!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什么是“个别劳动时间”?什么又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把既定收入条件下种种开支加总一下就是“劳动力价值”,那不过是一种“存在即合理”,你又根据什么来断定目前“劳动力价格”大大低于“劳动力价值”?你这样的做法,马克思是批判过的,并斥之为“庸俗”。
至于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我看你连什么是均衡都不懂,就不必谈了吧?工人意愿提供的劳动增加就意味着“就业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了?随便找本书,好好看看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是怎么推导的,货币工资究竟是不是一个影响“总需求”的变量!
在凯恩斯主义的AS-AD分析中,货币工资影响的是劳动力市场。由于货币工资刚性,就业由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边际产出等于货币工资)的原则单方面决定,所以货币工资越高,就业水平越低。
当然,货币工资影响总需求的宏观模型也是有的,但在一般均衡下(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都达到均衡)认为货币工资增加可以可以促进就业的模型可是一个没有。
这方面的实证也有很多,你不知道只能说明你无知。
我可以容忍别人胡说八道,但不能容忍别人打着“马克思”或者“西方经济学”的旗号胡说八道。你要“创新”没人拦着你,但当你打别人的旗号时就得“教条”一点,这是起码的道德。
首先在一个基本的问题上我与你是有巨大差异,你说"但当你打别人的旗号时就得“教条”一点"是什么意思?没有错,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都要参考"大家"的分析框架甚至是观点,可是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很多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恐怕就在于其对客观事实的高度抽象,这种抽象使得理论有时候完全离开现实世界,所谓"货币工资刚性",所谓利润最大化,是不是都是假定呢?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利润最大化可以被很多其他的最大化所取代,例如经理的行为等,只有在一定的制度的设计下才能够约束其保持目标的最大化!如果参考别人得观点和框架就要"教条",老兄你可以直接把""MM"定理拿过来用好啦,提醒一下,希望你不要到公司去传教,不然会被人放狗赶出门的.
至于凯恩斯理论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对现实经济的指导意义,很多其他学派已经讲得很多,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大大得降低,因为美国亲历了凯恩斯得宏观经济政策得严重后果----通货膨胀.
我想重申一下我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实证,如果有实证,我不会拿来论坛讨论.
所谓提高工资会刺激就业,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政府现在提高工人的基本工资,那么工人预期将来的收入提高了,工人必定会增加消费,这个应该不会有问题,无论是凯恩斯的消费模型,还是弗里德曼的消费模型,都可以得到解释.增加消费就会增加总需求,总需求增加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向良好的方向运行?企业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个是不是需要增加工人?失业率是不是下降了?!由于现在就业市场完全由需求方决定,所以只要总需求启动增长,就业肯定会上升,当然象前面分析的,随着收入的提高,工人未必会随着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
你的分析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假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而且是厂商处在绝对的控制地位,工人没有讨价还价的地位,在这样的一个经济中,工资永远不会提高.也就得出"货币工资越高,就业水平越低。"的结论,因为没有外部力量提高工资.
还有一个问题你是说"货币工资增加可以可以促进就业的模型可是一个没有。",这个本身就有一个问题,西方崇尚自由经济,不住张干预工资,可是税收是政府可以采用的政策工具,税收的提高和降低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等同于我在这里提到的提高工资手段?税收对需求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你老兄肯定比我这个"无知"的要精深很多了.
还有,以前没有的模型就能够说明它不存在么?以前没有人提出万有引力,是不是万有引力也不存在呢?以前没有人说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不是就真的是方的呢?
关于dyhmei的均衡分析,首先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怎么变必须有统计数据,可能对低收入着来说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由于替代效应增大确实可以增加需求但是是否能增加总需求很难说。毕竟是局部均衡。还有工资的提高的那种对就业的正效应建立的基础是不存在市场缺陷,事实当然不是那样(举个例子工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我坚持长期不存在这种正效应。但是我支持dyhmei创新精神和能坚持马克思主义。
还有关于货币(名义)工资增加是否可能带来消费得看预期是适应性(古典,凯和弗)的还是理性的(卢卡斯所讲)。如果真是理性的消费的变化就会很复杂。
提高工资势必进一步提高失业率
===================================
不会的,高收入的人多了.自然会产生新的消费.而这种消费是靠就业来维持的.所以不会提高失业率.
例如:生产鞋的工厂.由于工资提高而裁员2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职的80%是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的.他们每月上饭店吃饭的次数将增加.消费金额也会增加.饭店就会雇佣更多的人.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饭店.也会增加就业.
服务行业的就业增加.消费的鞋子也会相应增加.鞋厂被裁掉的20%都回去工作也不一定能满足需要.
提高工资可以减少失业,这话要是能成立,你老兄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例如:生产鞋的工厂.由于工资提高而裁员2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职的80%是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的.他们每月上饭店吃饭的次数将增加.消费金额也会增加.饭店就会雇佣更多的人.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饭店.也会增加就业.
服务行业的就业增加.消费的鞋子也会相应增加.鞋厂被裁掉的20%都回去工作也不一定能满足需要.
这个推论,有严重的错误吗?
借鉴各位的观点,关于提高工资能不能提高就业率的几个思考归纳如下:
1\对于家庭而言,增加工资能不能提高消费,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
2\对于厂商而言,要求其存在超额的利润不是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定价,这样提高工资,不会导致厂商解聘工人,因为提高工资其依然存在合理利润甚至是超额利润.这也是前面探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格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原因.
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并且厂商存在高额的超额利润,提高工资应该是能够刺激消费,增加内需,从而提高就业率.
例如:生产鞋的工厂.由于工资提高而裁员2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职的80%是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的.他们每月上饭店吃饭的次数将增加.消费金额也会增加.饭店就会雇佣更多的人.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饭店.也会增加就业.
服务行业的就业增加.消费的鞋子也会相应增加.鞋厂被裁掉的20%都回去工作也不一定能满足需要.
这个推论,有严重的错误吗?
请恕我直言一句,这也能叫“推论”?
决定就业的是“总”需求,而不单是哪一个群体的消费水平。在岗人员的收入和消费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失业人员的收入和消费却减少了,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和消费也较少了,在这一个局部,你怎么有可能知道“总”需求的增加和减少?这不是一个局部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问题,而是一个一般均衡问题。
而总消费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因为不论收入在人群间怎么分配,总收入总是等于总产出.总消费开支和总收入之间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关系。这样答案就很明确了:在短期,由于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裁员的影响),将导致总收入和总需求的减少。
AS-AD模型分析是这样的:产品市场均衡推出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推出LM,从这两者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这是一个与名义工资无关的变量(想一想,为什么),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假定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都没有变化。而总供给函数由下面两式给出:
Y=F(K,L,t)
L=f(W/P) 短边法则
则Ys=F1(W/P,K,t))
短期可视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不变,则名义工资上升将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产出减少,就业减少,物价水平上升(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失业和通胀并存,这是最糟糕的情形,原因就在于人为减少了总供给。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把七十年代滞胀的原因归于过度的福利政策(这是另一种意义上提高最低工资)。这方面相关的实证有很多。
在长期,则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分析,通过物价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工资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产出也将增加,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名义变量在长期均衡不起作用。
首先在一个基本的问题上我与你是有巨大差异,你说"但当你打别人的旗号时就得“教条”一点"是什么意思?没有错,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都要参考"大家"的分析框架甚至是观点,可是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很多的假设条件,西方经济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恐怕就在于其对客观事实的高度抽象,这种抽象使得理论有时候完全离开现实世界,所谓"货币工资刚性",所谓利润最大化,是不是都是假定呢?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利润最大化可以被很多其他的最大化所取代,例如经理的行为等,只有在一定的制度的设计下才能够约束其保持目标的最大化!如果参考别人得观点和框架就要"教条",老兄你可以直接把""MM"定理拿过来用好啦,提醒一下,希望你不要到公司去传教,不然会被人放狗赶出门的.
至于凯恩斯理论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对现实经济的指导意义,很多其他学派已经讲得很多,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大大得降低,因为美国亲历了凯恩斯得宏观经济政策得严重后果----通货膨胀.
我想重申一下我的观点,这些观点没有实证,如果有实证,我不会拿来论坛讨论.
所谓提高工资会刺激就业,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政府现在提高工人的基本工资,那么工人预期将来的收入提高了,工人必定会增加消费,这个应该不会有问题,无论是凯恩斯的消费模型,还是弗里德曼的消费模型,都可以得到解释.增加消费就会增加总需求,总需求增加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向良好的方向运行?企业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个是不是需要增加工人?失业率是不是下降了?!由于现在就业市场完全由需求方决定,所以只要总需求启动增长,就业肯定会上升,当然象前面分析的,随着收入的提高,工人未必会随着工资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
你的分析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假定经济中只有家庭和厂商,而且是厂商处在绝对的控制地位,工人没有讨价还价的地位,在这样的一个经济中,工资永远不会提高.也就得出"货币工资越高,就业水平越低。"的结论,因为没有外部力量提高工资.
还有一个问题你是说"货币工资增加可以可以促进就业的模型可是一个没有。",这个本身就有一个问题,西方崇尚自由经济,不住张干预工资,可是税收是政府可以采用的政策工具,税收的提高和降低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等同于我在这里提到的提高工资手段?税收对需求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你老兄肯定比我这个"无知"的要精深很多了.
还有,以前没有的模型就能够说明它不存在么?以前没有人提出万有引力,是不是万有引力也不存在呢?以前没有人说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不是就真的是方的呢?
呵呵,您只要说清楚这是您的“创新”,别往马克思或者“西方经济学”头上扯。哪怕您说破天去,您认为我会来搭理您?
不过恕我直言一句,前一段时间这个论坛上有一位朋友鼓吹政府隔段时间印点钱出来分给大家花花,以此来拉动“总需求”,我看大概只有您的观点可以和他媲美。
不过也难怪您,升高工资以拉动内需的说法也不是您发明的,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15:22:54编辑过]
请恕我直言一句,这也能叫“推论”?
决定就业的是“总”需求,而不单是哪一个群体的消费水平。在岗人员的收入和消费增加了,但与此同时失业人员的收入和消费却减少了,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和消费也较少了,在这一个局部,你怎么有可能知道“总”需求的增加和减少?这不是一个局部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问题,而是一个一般均衡问题。
而总消费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因为不论收入在人群间怎么分配,总收入总是等于总产出.总消费开支和总收入之间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关系。这样答案就很明确了:在短期,由于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裁员的影响),将导致总收入和总需求的减少。
AS-AD模型分析是这样的:产品市场均衡推出IS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推出LM,从这两者可以得到总需求曲线,这是一个与名义工资无关的变量(想一想,为什么),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假定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都没有变化。而总供给函数由下面两式给出:
Y=F(K,L,t)
L=f(W/P) 短边法则
则Ys=F1(W/P,K,t))
短期可视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不变,则名义工资上升将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产出减少,就业减少,物价水平上升(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失业和通胀并存,这是最糟糕的情形,原因就在于人为减少了总供给。事实上,很多经济学家把七十年代滞胀的原因归于过度的福利政策(这是另一种意义上提高最低工资)。这方面相关的实证有很多。
在长期,则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分析,通过物价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实际工资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产出也将增加,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过程。实际上,名义变量在长期均衡不起作用。
呵呵,“实际上,名义变量在长期的均衡不起作用。” 好象是在跟我们传授上帝决定的真理,其实不过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结论。投入等于产出,好是好,但问题是货币是什么?是面纱吗?连您也认为,提高工资在一个自由自私(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下也只是短期影响失业,长期来看产出会增加,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相信您应该明白产出增加意味着什么。
这段时间我本来打算少一点来这里,但看到这个贴子很有意思,应该回一下,而且我觉得您说的也有道理,道理就在于它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结论。
例如:生产鞋的工厂.由于工资提高而裁员20%.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职的80%是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的.他们每月上饭店吃饭的次数将增加.消费金额也会增加.饭店就会雇佣更多的人.还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饭店.也会增加就业.
服务行业的就业增加.消费的鞋子也会相应增加.鞋厂被裁掉的20%都回去工作也不一定能满足需要.
==========================
补充;由于鞋厂裁员.会导致产量减少.也会导致竞争减弱.产品的价格也会提高.资本方的收入也会相应地增加.
想想当年的老福特.正是把工人的工资提高了.才有了美国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不知是我没说明白,还是各位没看明白.
呵呵,“实际上,名义变量在长期的均衡不起作用。” 好象是在跟我们传授上帝决定的真理,其实不过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结论。投入等于产出,好是好,但问题是货币是什么?是面纱吗?连您也认为,提高工资在一个自由自私(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下也只是短期影响失业,长期来看产出会增加,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相信您应该明白产出增加意味着什么。
这段时间我本来打算少一点来这里,但看到这个贴子很有意思,应该回一下,而且我觉得您说的也有道理,道理就在于它是一个实证主义的结论。
虽然说我心理有准备,但是看了您的发言后还是着实吃了一惊。到目前为止,所有被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是“实证主义”的,不独经济学。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过是对可验证规律的总结,除此之外,人类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当然,上帝可以例外,他说的那些东西通常无法验证,也许算是“真理”吧?
呵呵,或者您有更强的逻辑可以告诉我们也未可知。
名义变量在“长期”不起作用,这当然“只是”一个实证的结论,有言之成理的逻辑可以推导,有大量的经验事实支持这样的结论,可以检验,可以重复,您认为这还不足够么?
在短期,货币不中性,而这“不中性”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是减少就业和产出,引起通货膨胀。而在“长期”的产出增加,是在这一突然冲击造成减少基础上增加,最后的调整结果只是回复到初始的市场均衡水平罢了,你觉得这很好玩?还是给什么人带来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