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dyhmei在2005-11-20 12:30:29的发言: 张三李四
你用凯恩斯理论来分析提高工资的影响,似乎没有看到宏观理论必须建立在微观理论上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关于企业行为的分析,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把产量确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最优的选择.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所以这是一个需求方决定的市场,处于供方的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严重不足.君不见每年农民工讨债的悲惨结局么?这样,厂商可能存在极高的超额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工资,企业只是暂时降低了厂商的利润,但是不会退出市场.但是大批中低收入阶层的 收入提高了,从而消费支出增加.后面的分析你应该看到了.其中的前提条件也分析过了.不再赘言.
顺便说一下,和你老兄讨论问题,我觉得是一侮辱.你连最基本的尊重人的道德都不懂.对别人的观点相左,可以讨论,不要冷嘲热讽.别把自己当神!
您的指责真是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我想从前到后,我不过是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应您的提问,回答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不过是阿宝背书罢了,所幸还不会背错,更不会象有些人那样拿着自己的私货往里面塞,倒是什么时候把自己当“神”了?第二,对您的“创新”精神表示了仰慕。我既没有拿出“教条”这类措辞来谩骂,也没有拿出“放狗”这类的八杆子打不着的话来“侮辱”,呵呵。倒是您用一种什么样的措辞来回复一个回答您问题的网友的?还有脸来提“道德”二字?
但对您创新精神的仰慕,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同意您的观点。我们这里容忍您的“创新”,但您似乎也应该允许别人对您“创新”的批评。
再谈谈您在上面的内容,就您这个也敢叫“微观基础”而不怕人家笑掉大牙?顺便告诉您一点常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人家搞得不要搞了,用来分析我们国家这种劳动力市场未出清的情形到还刚刚合适。“提高工资”会不会促进就业是一个实证命题,与工人拿多拿少,是否“悲惨”有何干系?
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相对稀缺程度。早几年工人满大街都是,工资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但企业主依然没有“超额利润”,因为企业间的用人竞争仍然是完全的,也并不存在企业间因“相互勾结”而导致的需求方垄断。稀缺导致的资本收益较高和垄断根本是两回事。
而从去年底以来,现在的情形是“民工荒”,今年在长三角地区工资水平普遍提高15%左右,企业在岗人员却减少20%的样子。看来你不光不懂理论,连行情也不大清楚,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