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昨日,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
现在的教育界腐败得蚀入骨髓,不可救药了,不仅是高校,中小学也是如此。那些高职称的、高工资的都是行政人员,都是带“长”带“主任”的!这些人好吃懒做,拿得多做得少,连排个功课也搞特权。真正在一线的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教学名师就应该在教学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仍在一线执教的学校各级领导也未必不能评选上,但问题是为什么评选上来的一百个名师竟有如此多的是担任行政职务的呢?特别是还 有许多年已经不上课了的人也评选上了成为名师,这也凸显了中国目前的一种怪象--官僚化。事要一般教师做,荣誉则是领导得。
学而优则仕,仕而忧则学。在当前的大学,这已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学校为了彰显优秀学者的身份,巩固优秀教师资源,往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一顶官帽子。而以前就有官帽子的则 为了不被新的人才所替代,也会很努力的去钻研一顶学者的帽子。不是某一个学校有问题,而是制度的引导有问题。有权就能支配钱,能支配钱就能弄到项目、发文章,能弄项目、发文章就可以拿奖、拿奖金,把属于大家的钱变成属于自己的钱。行政官员身份附加的权力支配和利益享受才是优秀学者趋之若鹜, 欢喜受之的根本。
不但是高校,现在基础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如此。所谓的“名师出自官威”,估计全国的高校也都大致如此吧。真正受学生喜欢爱戴的人往往跟名师无缘,而被评上的都是些酒囊饭袋!中国高校资源配置的方式决定了现在的状况,话语权在学术圈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权威的存在,才有重点实验室的存在,这符合现在科研团队化的大趋势,其实权威的作用不是做学术,而是做学术研究的组织和资源配置。
一些高校丧失信誉,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相反,校长的学术头衔和荣誉越来越多。在学校教师大会上讲怎么怎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自己见了好处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哪有心思考虑 怎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发展?大学衙门化,特别是一些市属的高职专科院校,情况更为严重。那些书记校长本身就是市里某部门的领导。高校里面,纯教师已经越来越来边缘化,只要当上一官半职,职称评审 加分,职称评审优先考虑。
今天中国的高校衙门化状况,以远不能昔比,也与国际惯例非常另类。从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定结果并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官僚思想、官僚政治在教育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如此,在各行各业中,我国的官僚政治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真真正正的清官寥寥无几,为官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意识,而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似乎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口号,喊的很响亮,但最后只不过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