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7-5-16 06:54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了解挑战30天| |充实推荐|
昨日阅读1小时,总计117小时,第103日。
『Curiosity is Better Than Knowledge』
https://themission.co/curiosity-is-better-than-knowledge-a35b4074ba81?utm_source=wanqu.co&utm_campaign=Wanqu+Daily&utm_medium=ios
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席代岳译本第二册至47%
关于神职制度的内涵和特性,可以择要按下面几方面简单说明: 一、公开的选举; 二、教士的任职; 三、财产; 四、民事审判权; 五、教会的谴责;六、公开演说的训练;七、宗教会议。依据法律规定,授权大主教或首席主教,召集他所管辖行省的副主教举行会议,用以改进与会人员的行为,重申神职人员的权利、表达在座人员的忠诚。如果教士和人民选出填补红衣主教团空缺的候选人,就对他们的绩效进行审查。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迦太基以及后来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享有更大的审判权,可以召集所属的主教举行多种会议。但是最关紧要的大公会却只有皇帝本人有权决定。每当教会中出现紧急情况需要采取此类重大步骤时,他会立即向各行省的主教或其代理人发出强制性召唤令,同时附有可以使用驿马并支付足够旅费津贴的证书。极为感激的教士用赞美的声音,推崇君士坦丁一生的作为,使他们可以发挥宗教热情,增进实质利益,获得安全、财富、荣誉和尊敬。君士坦丁支持正统教会的信仰,认为是政府官员最神圣的义务和最重要的责任。酿成大祸的三位一体争论不断危害基督教世界的每个地区; 前者是滥用自由形成偶发性质的吵闹,后者是拿哲学当幌子带来神秘难解的争辩。从君士坦丁时代到克洛维 (Clovis) 或狄奥多里克(Theodoric)时代,罗马人和蛮族的世俗利益,深深涉入阿里乌斯教义(Arianism) 的神学争论之中,因而允许历史学家用尊敬的态度掀开圣所的神秘,从柏拉图的学院到帝国的衰亡,推论出理性和信仰、谬误和激情的发展过程。有种状况既可悲而又危险,那就是世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教义,有多少种思想倾向就有多少种宗教学说,有多少种谬误就有多少种渎神的理由。因为大家全都任性制订信条,随意对信条进行解释。在接连举行的大公会议上,\"本体同一\"在这次的议程里受到否定,下次讨论又被接受,再开会竟然经过解释以后遭到排斥。在那段令人痛心的日子里,圣父圣子部分类似或全部相同的问题,变成了争论的主题。每年甚至每个月都在制订新的信条,用来描述无法目视而又难以理解的奥秘。我们为我们所做的事忏悔,再为那些忏悔的人辩护,最后诅咒那些我们为之辩护的人。无论是我们之中运用别人的学说,或是别人之中出现我们的论点,我们全部加以谴责。于是不惜把对方撕成碎片,最后彼此成为毁灭对方的根源。历代世俗之士,都对 Homoousion(本体同一 ) 和 Homoiousion(本体相类) 两个字之间,只有一个音节之差,引起的剧烈争论大加嘲笑。发音和符号都彼此十分相近的两个字,正巧代表最为相反的两种含意,这种情况倒是所在多见。要是在半阿里乌斯派和正统基督教派的两种学说之间,真正找到确有意义的差异,那么这种说法本身就会显得十分可笑,事实上称之为半阿里乌斯派就已非常不恰当。君士坦丁及其子统治期间,神学争端使基督教教会的和平受到干扰,上文已简略说明争端产生和发展的经过及变革。皇帝总试图将宗教信仰甚至臣民的生命和财产,置于自己的专制控制下,做出的决定对宗教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 神主的特权也得由人君的内阁来制订、变更或修正。蔓延到东部各行省的宗教争端,造成的不良风气妨碍君士坦丁的常胜局面。皇帝有一段时间抱着冷静的从容态度,在旁观察双方的争执。他给各不相让的双方,亚历山大和阿里乌斯写一封语气温和的书信 (公元324年) 。这种情况完全可归之于军人政治家的天真意识,并非任何一位宗教顾问的出谋献策。他把整个争端的起因,认为是主教很愚蠢的提出一个法律问题,非常难以理解而又微妙到无关紧要,那位长老自不量力草率作出解择。他为此事感到叹息,共有同一个上帝、宗教和礼拜仪式的基督徒,没理由为一点意见的不同看法而分裂。他用非常严肃的态度劝导亚历山大里亚的教士,要效法希腊哲学家的精神,争论绝不丧失理性,就是各持己见也不致损害彼此友情。假若民众的情绪不是那么猛烈急躁,而且君士坦丁处于宗教斗争的狂热之中,能保持平静和清醒的心灵,那么君主的冷漠和厌恶,可能就是将争吵压制下去最有效的办法。撒尔底迦会议第一次透露出希腊和拉丁教会之间的不和与分裂,由于在信仰上发生偶然的差异,以及在语言上无法克服的隔阂,最后终于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