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961 6
2009-09-19
新华社信息重庆9月18日电(记者刘健 李松)记者最近在重庆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村务农劳动力断代问题正在慢慢凸显出来。“80后”农民绝大多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他们大多中学毕业就外出务工,对土地缺乏感情,没有基本的农业生产经验,被形容为“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50-60岁年龄段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主力,他们担忧10多年后自己干不动了,田地又该由谁来耕种?   ——“80后”农民:“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村1464个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种地,他们要么在外面打工,要么在学校里上学,真正务农的人数用手指头都数得清。”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惠民村支部书记陈世湘告诉记者,这个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下地劳作的场景少之又少。     惠民村村民易恒兴今年28岁,在一家发电站搞机械维修,每个月有500多元的收入,他说,“我1997年高中毕业后就去广东打工,农活从来没干过,家里有3.4亩水田,但从没去栽过秧子、打过谷子,现在要问我家的土地在哪里,我都给你指不出来。”     在永川区朱沱镇,记者与水渡滩村、马道子村的十几位乡村干部和村民座谈,他们数来数去,两个村找不到一个30岁以下会种庄稼的农民。马道子村委会主任周希良说:“种粮不挣钱,所以年青人不愿学农活。”     “80后”农民因不懂农业生产常识而闹出的笑话并不鲜见。54岁的重庆开县渠口镇剑阁村农民郑友伦告诉记者,现在很多“80后”农民连蒜苗和大葱都分不清楚,“我儿子就不知道稻谷该什么时候插秧、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收割,他有一次还把地里的麦子当成了韭菜,问我可不可以割回家包饺子吃。”     重庆市农委研究室主任颜其勇认为,“80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非常普遍,“不仅是‘80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不知道如何种地的也大有人在。”重庆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形容年轻农民对土地的疏离。江津区慈云镇一水村村主任陈仲荣告诉记者,该村2800个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在外务工,“80后”农民几乎没有一个务农的。“很多年轻人常年都在外面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耍个十多天,他们怎么可能晓得稻谷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跟他们说秧苗要经过‘怀胎’、抽穗、扬花这些生长过程才能成熟收割,他们都觉得很惊奇,没想到秧苗居然也要‘怀胎’。”     ——“种地苦,种地没前途,傻子才愿意干”     在涪陵区马武镇副镇长苟敏君看来,“80后”农民不会种地不肯种地是务农效益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在马武镇,我们经过测算发现一个农民工在外地一年的收入等于13个人一年种地的总收入。他一月打工收入都比在农村干一年强,你说他对土地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涪陵区农业局局长徐世伦告诉记者,农民固守在土地上每年要增收100元都是相当困难的,但涪陵区农民基本上每年都可以实现300元的收入增长,这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务输出换来的经济收益。外出务工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对务农要高出很多,这会促使大量年轻劳动力离开土地。     涪陵区马武镇文观村村民唐道桉今年26岁,他告诉记者,他平时就在涪陵城里的建筑工地当泥水匠,每天的能挣70多元,妻子在重庆主城区当保姆,每个月有900多块钱的收入,一家人年均纯收入有10000多块钱。他说:“我家里有13.5亩土地,都是父母在帮着种,每年能收1万多斤谷子,乍听起来挺多的,其实也就能挣个2000多块钱,还没有我和媳妇一个月的薪水多。而且打工年头长了,还有可能升职、加薪,而种地根本不能挣钱,根本没前途,傻子才愿意干呢。”     记者在和不少“80后”农民座谈时也发现,农业生产艰苦也让他们望而却步。26岁的江津区永兴镇农民李渝庆就告诉记者,“02年夏天稻谷收割时,我试着去担湿谷子,一挑有200多斤,十几挑累下来身子就吃不住了,感觉快散架似的,所以到现在我们家犁田、收割这样的重活都是请的人来干,轻松活都由父母干,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农活。”     ——“20年后谁来种地?”     重庆农区务农劳动力有断代之忧,50-60岁左右的农民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30-40岁之间的农民有一部分会种地,而“80后”农民绝大多数都不会种地了。这也是全国农区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年轻一代农民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引发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务农的一劳动力缺乏,劳动效率降低。”涪陵区马武镇文观大米合作社社长李迎春说,文官大米合作社目前租种了4315亩水田,雇佣劳动力700多人,“我们合作社种粮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2岁左右。合作社要求统一种植良种、统一防治病虫病、统一施有机肥、统一机耕机收等规模种粮,对农民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但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对旋耕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也很不熟悉,远没有年轻人上手那么快。”     “20年之后等我干不动了,这些土地留给谁来耕种呢?”江津区一水村村民傅思祥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今年61岁的傅思祥租种了村里56亩土地,他感觉现在年轻人天天都想着到城里去打工,都不愿意种地,“农忙时节本村人都请不到一个,如果不从四川合江县或者贵州请人来收割,稻谷八成都要烂在田里了。”在傅思祥看来,种地也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活,原来可能只需要镰刀锄头,现在可要懂得怎么操弄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要知道什么种子是良种,什么农药更有效,这没几年的功夫可干不成。”         傅思祥说,“等我们这一辈的人真干不动了,而年轻的一辈又接不上茬,那还有谁能种地,谁能给城里人生产粮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20 12:21:59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经有20年历史了,很多现在的农业劳动力都曾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回乡后一样种田,因而,如果城市无法生存下去,那些人一样还会回来种田的,土地是他们的基本保障!不需太过担忧!而且倘若我国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不会种地表面青年农民有能力转移出农村了,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3 15:54:16
很早关注这个问题了,有搞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00:26:50
hen duo di fang zou zhe yang ,very dangerou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4 08:24:46
这就是我国新华社的报道水平?明摆着,以后种地也需要现代化,需要知识,不是老一套的种地方式。
——“种地苦,种地没前途,傻子才愿意干",不是因为农民,更不是因为80后,是因为政府的政策,
——“20年后谁来种地?"20年后中国农村如果还是这种水平,不种地也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5 10:00:35
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不在以家庭小农为单位生产而是以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