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在其《西方经济学》里,介绍序数效用论替代基数效用论时Page6,批评道:马歇尔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衡量的,难以服从。同时,依基数效用论,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那么就有一种政策冲动,将富人们的钱分给穷人,整个世界就会效用大增。这样的结论,这种“转移支付”,不利于资产阶级,故希克斯发明了序数论来避免这一漏洞云云。
这种批评是欠考虑的。
因为其一:只是边际效用递减率的存在,不管是基数论还是序数论,“劫富济贫”以增加社会总效用的这种理论总是成立的。只是在基数论里,比较容易推导出这种结论,而序数论里头可能比较麻烦一点。但肯定是能得出那种结论的。序数论并不能将这种理论推翻或者掩盖。
而这种理论不能成立的真正原因是它忽略了交易费用。而且还是个静态的理论。
因为去富人那里“劫富”,人家一般都会反抗,大家都是理性的。都会想出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财产,政治的,或者武力的之类的。那么难免会冲突起来,去劫富的人也要强制,要使用武力,闹斗争。这些活动都是极其耗费财富的。另一方面,钱即是收上来,到了分配者手里,难免人家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私。所以要监督,监督也是要耗费社会财富的。这种耗来耗去,全部财富就要打折扣,分下来后的社会效用也会打折扣。
另一个原因是它是个静态的理论。假若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他每到一定时间,比如每天十二点,就把天下所有的财富均分一次,即没有上一段所说的斗争和监督的费用。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这个理论也还是不成立的。因为规则里如果有要分钱,人们的积极性会大受打击。想想你知道今天手里挣的钱到了十二点后就会自动均分,将不再为你所有,你还会去努力工作吗?别说一天分一次,就是一年分一次,二十年分一次,整个社会都会没有动力。蛋糕会小到大家受不了的程度。一年分一次的就如当年的人民公社的农活,大家天天磨洋工。二十年分一次的就像传说中的我的老外公(我妈的外公),他在解放前是一个很有钱的地主。目睹了农民运动后,预测到共产党迟早要得天下,迟早要分他的家产,便开始不好好挣钱,天天抽大烟,抽到后人们到文革时,被评上中农为止。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在静态上是成立的。但在动态上,不是最优的路径。一次最大后,那个最大值就会越来越小。
其二:效用论是基数的,还是序数的,并无伤大雅。序数论也好,基数论也好,能推出需求曲线的就是好理论。因为效用本身并不可观察。对于不可观察的东西,它到底长得怎么样,人们并不在乎。就像古时的笑话说,世上最易画者何?答案曰:画鬼。谁也不会说你画的鬼不像,因为谁也没见过鬼。序数论和效用论它都能推出可观测和可验证的结论来,只要结论成立,我们就可以暂时承认序数论的假设或基数论的假设成立。直到哪一天有人用它们推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为止。
其三:希克斯推出序数论,并不是为了替代基数论。只是想告诉大家,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没必要限制得那么严格。虽然序数论已经够宽松了,但高鸿业还是嫌它不够,在P129里指出:消费者并不能正确地判别商品组合A、B到底是A>B,还是A<B,或者A=B。以及如下四个漏洞:
无差异曲线中,两种商品也许不能替代。并举例说:对于一个饿着肚子而又热爱音乐的消费者而言,几十张音乐会门票也许抵不上一顿午餐。
书中推导的是两种商品。而现实中,商品数目是巨大的。消费者无法判别众多商品的组合哪个效用大于另一堆商品的组合到底哪个更优一些。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定的假定要求无差异曲线一定是要凸向原点的。即两种商品下,U22U11-2U1U2U12+U12U22<0这个条件现实并不能永远保证。
序数论中没有价格。即商品价格并不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效用大小的差别。这意味着消费者之所以喜欢某一高价的商品如龙虾,纯然是因为龙虾的味道和营养,而不是由于龙是的高价使用权消费者很少得到它,从而使消费者倍加珍惜龙虾。高指出这违反事实。
对于高鸿业在P129~P131指出的序数论的五个缺陷,可以解释的是:关于序数论中消费者不能判断A>B,还是A<B,或者A=B,以及第三个漏洞,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这依然是序数中再也不能放宽的假设条件了。消费者不能分辨A>B,还是A<B,或者A=B,也就要求偏好关系是理性的。非理性偏好没有一个效用函数。要有一个效用函数还得要求偏好关系是连续的。非连续性也就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所批评的商品在无差异曲线上不能无限细分。
缺陷三的意思是无差异曲线要是凸的。必须的条件是滚边海塞行列式是负定的。杨小凯《经济学》P126中有幅图,中指出以下几个概念是等价的:严格凸的无差异曲线、严格负定的滚边海塞行列式、严格凸偏好、多样化消费欲望、严格准凹效用函数、递减的边际替代率。
在很多书中,递减的边际替代率是作为经验规律出现的。
其实说来,理性且连续的偏好关系,以及多样化欲望,它们已经不是一个特别严格的假设条件了。
第一个漏洞中,说两种商品也许不能完全替代。一个饿着肚子的而又爱好音乐的消费者,几十张音乐会门票,也许抵不上一顿午餐。假若真正的不可替代,那就是里昂惕夫偏好。其完全不能替代,它是没有负定的滚边海塞行列式,因为其二次不可导。再则,存在这种里昂惕夫偏好的原因是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这是新古典框架的缺陷,而非序数论的缺陷。只要生产者没有和消费者分离,现实中的人还是会多选择门票的。因为他完全可以通过出售部分门票来换取食物。因为现实中食物相对要低廉。
关于第二个漏洞,说消费者无法判别众多商品组合哪个效用大于另一堆商品。这个漏洞实际上也还是新古典框架的问题。消费者无法判别众多商品组合的优劣,这个问题与现实脱节的原因是交易费用的缺失。新制度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也就是不存在的。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里头,这种对众多商品的难以辨别和管理的费用是个人决定分工水平的基础。
第四个漏洞的批评是不合理的。价格作为序数论里头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是序数效用决定价格,价格当然不能成为外生变量。价格其实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价格比。价格比决定着交易和权衡的比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头还有交换价值的概念。诧异高鸿业怎么会不知道价格并不重要的道理呢?
高所举的例子,序数效用论也是可以解释的。边际效用递减率: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个人的边际效用,正是他所能给付的价格。当一个商品极其稀少时,消费者所给价是需求曲线极左端的少部分。其道理如同著名的钻石和水的价值的争论。如果消费者不是仅仅为了其美味和营养,是由个人偏好决定,又怎么会有人开价开得高,有人开得低呢?
至于由于龙虾很贵,吃的人有种荣耀感,那就是那种虚荣心使它的偏好更重了罢。大家庭不讨论虚荣心之类的效用,是因为其难以观察、验证罢了。一般经济模型当然只会考虑一般经济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