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2624 21
2009-09-19
(转载)目前,我院有不少期刊已在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结合我所主办的《经济研究》杂志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下决心尽快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
    1.我国经济学理论发展越来越专门化的要求。随着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引进,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很快,并且越来越专门化,一些论题较新、分析方法较前沿的文章,仅靠编辑部自身的力量来把握已有一定的困难。为使这方面的好文章不致被遗漏,我们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借鉴国外学术刊物审稿的经验,试行了部分论文的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即约请经济学界某个领域有研究的专家对某些疑难文章进行审稿,写出审稿意见,提出用与不用或是否需要修改及如何修改的建议,从而保证了这部分文章的审稿质量。现在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是进一步扩大了这部分稿件的比例,并使做法更加规范。
    2.进一步与国际规范接轨的要求。国外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刊物大多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以此解决因专业化分工审稿难度大给编辑部带来的困难,同时也可以杜绝非匿名审稿容易产生的给人情、用关系稿等有损刊物质量的不良行为。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不需多说。关键是如何把握这接轨的速度,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过渡?我们现今的学术刊物,尤其是我院的刊物,大多为月刊,还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一流经济学刊物的通常做法,全部稿件都实行外部专家匿名审稿制,因为仅从时间上来看也来不及,编辑部这边等着发稿呢,但专家稿子可能还没看出来,也不好意思老是去催人家。所以,目前还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那些难度大的稿件实行外部专家匿名审稿办法。
    3.提高办刊质量,增强刊物竞争力。大家知道,最近几年,国内新创办了不少刊物。经济学方面的有《经济学(季刊)》、《政治经济学评论》,《产业经济研究》、《制度经济学研究》、《产业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等。其中有的刊物的起点很高,实力很强。比如北大的《经济学(季刊)》,出了有几年了。我们是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所以要主动变革,从上一年年底开编委会提出设想开始,经过了几个月的讨论酝酿,最后决定从去年的第6期开始全面实行匿名审稿制,从制度上进一步保证刊物质量的提高。具体说就是考虑到我们是月刊,时效性要求高,需要有一支专门的审稿队伍来支持。所以,不是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有所取舍,在编辑部内部也实行匿名审稿,与外部专家匿名审稿进行对接,进行制度创新。
    二.匿名审稿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全面实行匿名审稿的认识基本统一以后,我们就开始制定规则。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讨论,我们先后制定了《编辑部内部匿名审稿程序》和《编辑部岗位责任制》,使编辑部工作在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新的形势下,可以有新的规章可循。具体的审稿程序如下:
    1.筛稿分稿。由编辑部负责人粗读全部来稿,筛掉明显不适合刊用的稿件,并将其余稿件按专题分给编辑或外部审稿人进行匿名审稿。
    2.登稿编号。编务将编辑部负责人分定的稿件进行登记编号,留下含有作者情况的第1页备查,正文交给编辑或外部审稿人进行匿名审稿。
    3.匿名审稿。编辑在一个月内将分发稿件中符合刊物要求的优秀稿件推荐给编辑部以备讨论和复审。
    4.通知录用。编辑部讨论和复审后决定要采用的稿件,责任编辑与作者联系,通知稿件拟录用,并提出修改等事宜。
    5.稿件查询。作者来电话查询稿件时,编务要耐心应答,但不能透露审稿人的名字。
     匿名审稿制实行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主要体会是:
    1.做好分稿工作,把好匿名审稿的第一关。每个返所日,编辑部负责人都要粗看全部来稿,一是可以对来稿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并筛掉那些明显不适合刊用的稿件,减少稿件复印和登记的工作量。二是便于归口管理,所有的来稿只有经过编辑部负责人筛选后才能进入匿名审稿程序。三是保证分稿比较准确,按专题什么稿件应分给谁看,相对容易把握,并在数量比例上保持适当的平衡。
    2.发挥编辑的作用。有相当一批稿件,它们是不是要送出去审,筛稿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看得很细,只有到了编辑手上,他认真看了,才会发觉有的稿子难度大,不好把握,他就可以建议送外审,并提出送谁审,通过编辑部后再具体去落实执行。
    3.编辑部负责人对一些重点稿件要关注,以防止丢失老作者。匿名审稿以后,可以说对编辑的要求更高了,因为以前还有作者知名度、作者所在单位等作为参考,现在这些信息都没了,完全靠文章本身来取舍,编辑必须很认真细致地去读文章,当然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水平,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判别稿件能不能用。如果不认真细致,或者是专业水平不够,那就很有可能误判。所以,编辑部负责人要有重点地查看,尤其是一些名人、一些老作者的稿子,要重点关注一下,看看是不是确实不能用,如果把握不准,还得送主编看或者再送外审。不然,很可能会丢失这些作者。    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如何与原来的审稿制度(比如三审制)结合的问题。编辑部内部匿名审稿的办法与原来的三审制很自然地结合了。新的情况是外审的稿子。外审意见栏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文章很好,仅需在文字和编辑技术上作一些改动就可。二是基础不错,但需要请作者作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三是文章有基础,但问题不少,须作重大修改后才能用。四是文章虽然有一定基础,但问题很多,估计作者改不出来,只好作退稿处理。五是文章很差,根本不适合刊用,只能退稿。对于这些反馈回来的意见,编辑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则按外审人的意见执行就可以;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就还需要编辑部复审讨论,甚至再找审稿人审。
    2.编辑主动组约稿问题。匿名审稿以后,编辑是不是就消极地坐等来稿呢?应该说不是!编辑仍然应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形式来与经济学界和一些重要作者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把重要的稿件给拉过来。当然,最后能不能用,那还得经过正常的匿名审稿程序来确定。即使在以前,《经济研究》一般也是这种传统。匿名审稿以后,这种情况变化不大,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新的矛盾。
    3.专家审稿队伍问题。在试行专家匿名审稿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觉得根据论文涉及的专业领域选择好相应的匿名审稿人是编辑部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关键环节。首先,编辑部最好有一个队伍不断扩大的匿名审稿人名单。其次,在审稿的时限上,不能催得人家太紧,时间太紧可能会影响审稿的质量。第三,匿名审稿人不一定要挑那些名声很大的大腕,而可以选择那些还不是很有名气但知识结构新研究功底不错的中青年学者。当然,他们也必须对刊物的风格比较了解才行。第四,一年当中送给某位专家审读的论文数量不能太多、太集中,否则也可能会影响审稿的质量。
    4.专家审稿费用来源问题。在国外,好多杂志匿名审稿都不支付审稿费,仅给一个审稿人的名誉。但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我们觉得仅给名誉还不够,还得支付一定的报酬。原来我们搞的是部分论文的匿名审稿,所以审稿费用还不是个问题。后来全面实行了匿名审稿,外审的稿件就多起来了,审稿费就成了一个问题。原来也考虑过向作者收审稿费来抵补,但考虑到目前的环境,还是决定用取消稿费的办法来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19 20:51:52
据说《经济研究》关系稿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21:19:10
翻开杂志看看,《经济研究》关系稿的确不少。

双向匿名包括其他一些杂志所谓的匿名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稿,只是比例的多与少的问题。

一些人的话千万不能当真;不过,踏实做学问还是硬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9 23:54:17
30%的关系稿肯定是有的,当然这些关系稿的质量还说的过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0 00:00:38
不管实际如何,总算是有个交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20 09:25:45
已经很不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