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一般有三种:物物交换(以物易物),物币交换(以物易币),币币交换(以币易币)。
物比是物物交换时一种物的数量与另一种物的数量之比。可以将某一种物变成单位数量。
价格是物币交换时货币的数量与物的数量之比,一般将物的数量变成单位数量。价格也可以说是单位数量物的货币多少。
汇率是币币交换时一种货币数量与另一种货币数量之比,一般将外币变成单位数量,也有将本币变为单位数量的。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是物币交换,无论是网上购物商场购物市场购物等等,均有价格。价格是无言自明的大家都知道的东西。
汇率人们一般听说过,但进行货币交换的人并不是很多。
物比是笔者创造的概念,物比就是物物交换比的简称,在没有货币时代,物物交换比较常见;在有货币时代,物物交换大大减少,但还是有的。
物币交换也称商品交换,有商品交换公理存在:
m=PQ
m货币金额,P价格,Q数量。
商品交换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先确定价格,再确定数量,最后确定货币金额(看价格高低决定购买数量多少,之前购买金额不确定)。容易成交。
此时可这样表示:m=PQ
先确定数量,再确定价格,最后确定货币金额(已经确定购买数量了,价格定下来就买,之前购买金额不确定)。容易成交。
此时可这样表示:m=QP
先确定货币金额,再确定价格,最后确定数量(购买的金额一定,根据价格确定购买数量)。容易成交。
此时可这样表示:Q=m/P
先确定货币金额,再确定数量,最后确定价格(非要用一定的金额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不容易成交。
此时可这样表示:P=m/Q
一般而言,价格是卖方先定的,买方或者可以讨价还价或者不可以讨价还价。买方不认可卖方的价格,可以不买;卖方不认可买方的价格,可以不卖。理论上,卖方希望价卖得高,买方希望价买的低。由于价高只能卖少量价低才能卖多量,有时卖方还是愿意并且可能卖低价的(为了卖得多)。但价太低了,也可能不卖了。也有保持一定的高价格但卖得也少不了多少这种情况的。
价格是买卖双方或者是接受或者是协商一致的结果。
现今社会,大部分商品均是明码标价,价格信息很容易获得。这也为物物交换提供了方便。
物物交换,怎么交换?双方怎么确定物比?这真是一个难题。
有了价格,这个问题变得简单了。
假设A物价格为P1数量为Q1,B物价格为P2数量为Q2,那么物比就等于:
Q1:Q2=P2:P1
Q2:Q1=P1:P2
物比与物的价格成反比。
证明如下:
m1=P1Q1
m2=P2Q2
令:m1=m2
所以有:
Q1:Q2=P2:P1
Q2:Q1=P1:P2
币币交换,怎么交换?怎么确定汇率?这也是一个难题。
有了价格,这个问题变得简单了。
假设A物价格为P1(本币价格),A物价格为P2(外币价格),那么汇率就等于:
R=P1/P2(本币/外币)
R表示汇率。
汇率与物的价格成正比。
证明如下:
m1=P1Q
m2=P2Q
R=m1/m2=P1/P2
以上就是确定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注:A物可能是很多种物,最好是常见物。
一个商品交换公理:m=PQ就把物物交换币币交换的问题解决了。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办法。
物比对应物物交换,价格对应物币交换,汇率对应币币交换。
价格是联系物物交换之物比,币币交换之汇率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