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崩溃带来的诸多间接打击中,一度盛行的脱钩论的破灭就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一年之后,在中国经济引领下,亚洲经济增长令人意外地强劲回升,“脱钩论”也随之再度浮出水面。
脱钩论指的是,即便西方经济在深度信贷危机打击下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中更具动能的部分,尤其是亚洲经济体,也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增长。2007年底和2008年的上半年,在这一理论的促使下,很多全球投资者在华尔街和伦敦股市暴跌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向新兴金融市场注入资金。
但雷曼兄弟的破产似乎改变了这一切。对交易对手风险的担忧情绪在全球扩散,市场担心借款人可能会违约或者破产,从而无法偿还债务。随着投资者纷纷采取止损措施、缩小自己的风险敞口,香港、圣保罗、悉尼和伦敦股市一致做出了反应。
那些经济增长依赖于向西方出口的亚洲市场,其股市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但一年后的今天,投资者已再度接受了脱钩论。虽然全球主要股市都已明显高于今年早些时候的低点,但新兴市场的表现却尤其抢眼,一些6个月前遭受打击最大的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股市,在本轮全球股市回升中同样一马当先。虽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较3月初时的年内低点上涨了45%左右,但中国的上海和香港股市同期却分别上涨了约75%和87%。依赖对外贸易的新加坡则取得了约80%的股市涨幅。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除日本外亚洲股市指数同期上涨了70%。
投资者对亚洲的乐观情绪主要集中于中国在重新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中国通过政府的刺激性支出和宽松的信贷政策启动了经济。中国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7.9%,高于第一季度的6.1%,而中国政府所定2009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也不再显得不切实际。对华出口也在帮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许多其他国家实现经济复苏。澳大利亚经济则因中国对该国矿产品的需求而得到提振。
汇丰(HSBC)驻香港的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对脱钩论并不反感。他认为,实际上从2006年中期起,这种脱钩情况就开始出现了,只不过雷曼兄弟破产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暂时破坏了这一进程。现在又回到了脱钩轨道,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宽松的货币状况。
现在的问题依然是这种脱钩能持续多长时间。出口依然是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亚洲最大出口市场的美国,受高失业率和家庭贷款回落的不利影响,消费者开支依然疲弱。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都认为,亚洲地区的生产厂商要摆脱出口,亚洲消费者就需要加大开支。刺激国内开支的举措包括加强医保和退休福利,最终让人们相信当前增加开支、减少以备不时之需的储蓄是安全的。这些举措还包括减税和其他短期刺激措施。
美国人仍有巨大的消费能力,每年支出近10万亿美元;而中国和印度的支出总和也只是美国的约五分之一,近期内也不太可能接近美国的水平。但美国人仍在支出,只是比以前少了而已。这意味着如果亚洲的消费足够强,该地区的增长也会弥补出口的下降。
目前已经是这种情况。根据汇丰的预测,不包括日本在内,亚洲今年的支出额将比2008年高出约1650亿美元,而美国消费者的支出将减少约300亿美元。甚至从现在算起5年后,亚洲支出的增长总额将比美国的消费增长额高出约1650亿美元。
虽然中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但消费也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增加。受税收优惠措施的刺激,中国8月份乘用车的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0%。相比之下,即使受到了旧车换现金计划的推动,美国8月份的汽车销量也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
并非所有人都相信会有真正的脱钩发生。亚洲市场上升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华尔街,下跌也是一样。最近几周,由于担心投资者的热情已经走到了现实前面,新兴市场的反弹已经停滞。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认为,脱钩不啻于天方夜谭。面对雷曼兄弟之后发达国家需求受到冲击的后果,每一个亚洲经济体要么明显减速,要么干脆陷入了衰退。怎么能称之为脱钩呢?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学家怀斯(David Wyss)认为,“脱钩”一词是杂志写手所能想出的最为愚蠢的想法。
最终,围绕脱钩论的争论可能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在雷曼兄弟倒闭后,很少有人会反对金融冲击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重大损害的观点。虽然美国、欧洲和亚洲经济都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反弹的力度显然有所不同。
脱钩论并非无懈可击。
由于亚洲地区的央行担心加息将使其丧失相对于邻国的竞争优势,因此,尽管经济出现了复苏,但该地区的货币政策可能仍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非常宽松的局面。亚洲的央行通常都会参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的做法。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看到货币政策的脱钩。其结果是,中国和其它亚洲市场的资产泡沫正在膨胀,这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里带来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