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看到不少帖子,房价这么贵,为什么还是倾向于买房子,不是租房子。当房奴会影响生活质量,过得太累,为什么很多人都这样选择呢?难道是不理性吗?我想从心理经济学方面做一些解释,这里把房价做为给定的外生变量,不做讨论。
1、买房子一方面是为居住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做为一项资产,等你不想住了还可以出售,比如你90年代在北京买了套房子,住到2008年,你想出国,把房子卖了,这时你会发现把利息等都算进来,你卖出的价格也远远超出你买来时的价格,也就是说,等于你白住十几年,还可以赚一笔不匪的差额。而租房就完全是属于支出成本了你租10年就要付10年的钱。用于居住的房子其实当时买贵点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从长期来看,还是上涨的(97年的日本、香港楼市的那种过大的泡沫情况要排除)
2、自己的房子通常会装修的比较好,出租的房子一般来说会比较简陋,而且因为房东违约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都不回买好的家具和电器,能买二手就买二手,所以居住质量上租的房子没有自买的高;
3、一个人无所谓家,但是如果结婚,生了小孩,便成了一个家,家的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要远远强于西方,所以自有房子做为一个家的基础,对于成家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月供收入达到总收入的一半时,许多人会认为生活质量会降低,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讲法,从物质的角度来说,用于可消费其他物品的预算就减少了,效用会降低。但是幸福感不一定会降低,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幸福或者快乐来源于比较,你的房子不一定比别人的住的舒服,但是因为你有房子,别人没有,你的幸福感就会强些。买房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储蓄,这样的话用于其他方面的钱减少了,实际上也是在节约,在预算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购买不是很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甚至自己也有体会,这个东西就是一时冲动或者没有考虑清楚就买了。在预算比较少的情况下,就相对来说会考虑清楚些。还有就是因为预算充足,一样的东西你可能很快就更换了,比如衣服,新衣服能新增效用,可是却降低了旧衣服的效用;在预算比较紧的时候,这种频率会降低,相当与提高了对于物品的边际效用。
所以我认为,房价相对于租金更贵,人们仍然选择买房,并不是不理性,相反,他们这样的选择有着合理的逻辑,对于以上的结论,如果做些实证分析,可能更有说服力,但是根据我观察到的现象,个人觉得相关性还是比较强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负债所带来的压力,通常人们都会比较乐观,这方面所减少的效用应该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