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的杨舒平同学,我教教你一些跟爱国群众打交道的技巧
昨天,来自中国云南的杨舒平同学,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了一次长达8分钟的演讲。演讲中,杨同学对美国的自由大加赞赏,从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讲到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而这种赞赏又是用在中国无法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表达来反衬的。虽然她的演讲得到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却激起了国内以坏球时报为首的爱国人士的愤怒声讨。这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下子把这小女生吓坏了,她赶紧删了自己的微博,改了名,还道了歉。但大错已经铸成,一切都晚了。道歉了也没人接受,大家继续骂。
北大爱国教授张颐武这么评论:
那个在马里兰大学留学生演讲的问题,其实不在是否辱华,就一个留学生自己爱表现,也没有什么辱华的能力和资本,说的那些也都是西方关于中国的老套子里的话,我们都看熟了听熟了的,也无需和她较真讨论,都说不上的。
中国怎么回事,现在其实很开放,明白的还是明白,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谁也不会为一个学生几句话就怎么样,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她的表现让人反感的就是那种过度的态度,太急切。就是看着有些滑稽和夸张。太急于取悦自己的受众,太急于表现对新环境的热忱和拥抱,太过分地要在一个难得的机会上显呗自己的认同,要靠着讥讽自己的来处和故乡来表现。
网友评论:
这小女孩的恶劣之处恰恰就在于它编造了谎言。中国的确存在小女孩所说的事实,但它把可能是别人的经历编到自己身上,并融入很多极富戏剧表现力的情节来哗众取宠不是很低端下流无耻么?请不要用编造的谎言来抬捧独立自由好么。如果真要往教育体制上扯,可能归根结底还是从小违心的作文写多了。
作为曾经的留学生,我觉得不少人就是一天到晚“大国心态”,总是不去纠正外国人的偏见,觉得不是大事,甚至为了“礼貌”去附和那种扭曲夸大的诋毁。这样反而会让外国人更加误解甚至蔑视。
这件事我倒是觉得,一来美国去工业化,制造业转移,空气比中国好,那是肯定的,这是事实。二来国内的舆论界对此事反应之强烈,反而显得国民心态失衡,不成熟。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观点还不成熟。对于观点大家可以讨论,但是人身攻击就有点不妥了。比如“谄媚”“卖国”…中国从来不缺观点,缺的是讲理的人。看了一下门户网站的评论,大部分人都是在攻击,而不是讲理。
不管她发表的言论是不是事实。从现实角度看待,如果我们真的很好,压根不用害怕人家怎么说,新一代的国人要有这自信,如果还有提高的空间,就直面现实努力改进。爱国人士大有人在,但一听逆耳的话就反感,难道一听赞美的话我们就不用改进了吗?她提到环境问题,负责环保的有关各方应该要有所考量才是。
博士作为一个前辈,根据多年跟爱国人士打交道的经验,交给杨同学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