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1400万,山东聘来这位华人科学家值不值?
“享受人才津贴每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生活津贴500万元”。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首席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受聘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这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面向全球引进海洋研究高端人才的一个重大举措。
这份刊载于《人民日报》的“OFFER”,也因为其中开出的待遇和被“录用”的科学家蔡文炬的“简历”,立刻引发了关注。
如果签约6年以上 他将拿到不低于1400万元 报道介绍,领军科学家将“享受人才津贴每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生活津贴500万元”。
如此大手笔,还得从一项任重道远的计划说起。
为加快培养一批能引领海洋重大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关键技术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推动海洋国家实验室尽快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跻身全球科研机构前列。2015年11月,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鳌山人才”培养计划,首批17人入选“卓越科学家”专项,16人入选“优秀青年学者专项”,并同步启动了“杰出工程师专项”。
为了进一步对标国际、面向全球引进人才,2016年4月,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了“鳌山人才”引进计划,面向山东青岛市行政区划以外引进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并设立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杰出工程师4个专项。其中,领军科学家享受人才津贴每年100万—12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300万—500万元;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签署6年及以上工作协议,提供500万元生活津贴。
也就是说,如果签订6年以上协议,“领头羊”蔡文炬整个聘期总计将获得不低于1400万元的津贴、补助。
海洋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介绍,海洋国家实验室面向全球汇聚高端人才,特别是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参照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待遇标准分层次提供人才津贴、生活津贴、科研补助经费、科研办公用房、人才公寓等待遇和条件。
蔡文炬到底是何许人? 那么,蔡文炬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待遇?
蔡文炬,出生于1962年,祖籍厦门,1979年入读厦门大学海洋系。1984年,正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蔡文炬在为澳大利亚来访团作翻译时,获得一位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的赏识,1986年毕业后便到澳大利亚从事海洋科学研究。
他曾担任国际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下的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项目(CLIVAR)太平洋委员会联合主席,目前是CLIVAR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过去20年中发表论文百余篇,SCI引用超过4500次,他引超过4000次。
在科研领域,他的成果实在有些难以穷举,我们不妨简单列个单子:
他系统揭示了全球变暖对热带太平洋海洋气候模态的影响,揭示了极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增多现象,及其与气候背景态之间的联系;
他系统性阐明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OD)动力过程、气候效应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他在国际上首次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目前对于太平洋西边界流系结构、变率及其气候效应的共识,并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太平洋西边界流系统的影响;
如果以上几条你都看不懂,下面这项成果一定很带感——他还发现气候变化信号导致北京重度雾霾发生频率的增加。
“如果要从澳大利亚聘请一位海洋科学家,那就是蔡文炬。”全球顶尖海洋研究机构、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所长不久前曾这样说。可是,这位澳大利亚籍的全球知名海洋科学家,毅然拒绝了美国伸过来的橄榄枝,选择来到青岛。
拿了这1000多万 他肩上的担子会有多重? 今年3月,经专家评审后,蔡文炬入选“鳌山人才”引进计划领军科学家专项。今后,蔡文炬将作为海洋国家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推动国家在海洋和气候研究领域的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推动海洋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海洋过程机理研究和海洋预测等方面进行科学上的指导,与实验室成员一起对有关问题深入研究;通过覆盖“两洋一海”的透明化研究战略,为国家“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蔡文炬作为主要参与人将负责中澳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CSHOR)的建设,以及在国际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框架下的其他海洋—大气国际合作项目,提升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 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形成梯次合理人才格局 截至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拥有行政服务团队人员115人;8个功能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376人,其中院士10人、流动科研人员400人;联合实验室固定人员共计200人,其中院士1人、流动科研人员300人。
今后,海洋国家实验室将分两步走,一是以青岛为核心节点,不断引进、集聚、整合海洋科技创新力量,建设一批重大科学设施,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二是结合任务需要,在国内外逐步建设一批分布式研究中心。力争经过3年努力,拥有3000人的研究队伍和重要研究设施,进入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五名;经过5—10年努力,拥有5000—8000人的研究队伍和重大科研平台,跻身全球海洋科研中心前三名。
“海洋国家实验室将按照任务需求主导,瞄准‘高精尖缺’,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不断强化配套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套、合理分布的人才格局。细化落实人才配套政策,实现科研任务、大型平台、人才团队协同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将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海洋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