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21 0
2009-09-26

刘罡

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正在成为中国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在民营资本异军突起的钢铁业,国有企业山东钢铁集团不久前签署协议,收购了私营企业日照钢铁的67%股份

中国时下这轮国进民退自有其复杂的背景原因,但经济危机加剧了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的紧迫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加征关税引发的这场中美贸易纠纷看,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生存能力更加脆弱。既然连其实并不存在中国轮胎排挤国产轮胎的美国都不愿对中国出口轮胎网开一面,中国产中、低档轮胎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前景更加存在风险,因为它们与那些国家的本土产品往往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之所以说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生存能力会强些一是它们可以实现进口替代,通过将进口产品排挤出中国市场而获得生存空间,二是越是资本、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越少,在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更是稀少,因此拓展外销的阻力也更小了。

但这类产品所涉及的庞大投资额和所承受的巨大市场风险却是财力普遍不够雄厚的中国民营企业所无力负担的。比如说,国有企业京东方上个月决定斥资280.3亿元建一条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第八代液晶显示器面板生产线,如能成功有望在国内挤占进口面板的市场。但显示器面板是个大赚大赔的行业,而京东方是在2008年净亏8.08亿元、今年上半年净亏7.49亿元的情况下毅然上马这一投资近300亿元大项目的,这种豪气恐怕也只有不花老板自家银子的国有企业才有。

既然当前的世界经济大背景决定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自然而然会向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倾斜,而在资金和“胆量”方面更具优势的国有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又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由此造成的“国进民退”恐怕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既然无法扭转这一趋势,现实的做法是研究出趋利避害的法子。国有企业投资上项目的一大弊病是,投资主体对投入的资金缺少责任感,反正投进去的钱是公家的,投资成功,是企业负责人的政绩,投资失败,就算国家替他交了学费。

中国各地近年来竞相发展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业可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条思路。一方面,这些机构可以把钱从有资金、有投资冲动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部门吸引过来,避免它们把钱盲目投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引发资产泡沫;另一方面,这些风投和私募机构本身又是民企和外企身份,对自己所投出去的资金应该比一般国企更有责任感,而它们在市场形势判断、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能力往往也是大多数国企所不具备的。

本次金融危机的一大副产品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受到沉重打击。就拿美国政府入股花旗集团这件事说,它毕竟为花旗的生存甚至发展提供了急需资金,所以说国有投资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的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让民资性质的风投和私募公司在政府资金和被投资企业间扮演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前者不去干预所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使后者真正做到对投资者负责,这应该是中国下好“国进民退”这盘棋的一条有益思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