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它们从一开就没有制造这场危机,如果它们在危机发生后采取更正确的措施……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年后,世界经济如何?国与国之间差别自然是有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西方经济强国的政府官员们从未制造这场危机,或者在危机发生后,能让局势自然化解,而不是挺身干预,引入种种刺激与救赎方案,从而使老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收拾,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环境就能好得多。
本质上,经济危机不是由银行家引起的。银行家从事这一行业已经几百年了。他们并没有集体一拍脑袋就决定做点更有风险的生意,或者突然之间就变得异常贪婪,开始滥用别人的钱。他们犯了天大的错误,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应该找寻这些错误的根源。
危机的更大根源在于美国当局对本国住房市场的干预,从而导致了住房贷款业的扭曲。这种情况自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就一直存在。美国联邦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新的办公机构,促进贷款发放,刺激房地产业。1970年代,他们又照此办理。出于很好的动机,卡特总统政府再次干预,以确保贫困的少数人群和其他人一道迈上买房置地的阶梯。由此,政府防止了贷款机构对特殊人群,尤其是贫困的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的歧视。克林顿总统又进一步加强了相关立法,让银行明白如果不提供更多的贷款,就会遭到监管部门的报复。问题是,银行是受到政府的迫使,才不得不向信用高风险的人群贷款,其中很多失业者,靠拿救济金过活。
银行知道这桩生意充满风险。在经济增长期,即使最穷的人也能偿还住房贷款。但如果增长变慢,失业上升,很多处于临界状态的借贷者根本就无力偿还银行的借债。于是,银行就把这些债务分割成块,再分类包装,以“金融证券产品”的形式投放到国际金融市场。很多购买债券产品的银行并未意识到支撑这些产品的贷款是多么地岌岌可危。于是,美国病就被传到了整个世界。
然而,此病的症状过去一直没有显露,因为美国联邦当局还有英国政府总能在经济下滑的危急时刻让信贷四处泛滥。1987年,当投资者对一些银行摇摇欲坠的担心而导致股市崩盘时,他们这样做了。2001年,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后,他们再次重拳出击。通过削减银行利率,使包括房贷在内的各种贷款唾手可得。这一切只意味着,更多买不起房的人都争抢着去买房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和英国出现的涨价潮则鼓励了更多的人们去申请贷款买房子。
这种攀升势头无法持续。当经济增长最终出现逆转时,银行才发现他们的顾客无法还钱,于是整个系统崩溃。
那么,政府官员们接下来做什么了?他们开始努力,现在还在努力,希望通过更多的宽松信用来化解这个问题,尽管宽松信贷正是问题的根源。而他们本应该做的,是让那些经营不善的银行就此倒下,让那些无法偿还的呆账暴露于世,并进行杀菌处理。如此这般,银行才能继续推进那些好的业务,而不必受累于病态的生意,变成个怪物,半死不活。或者,让那些更稳定可靠的银行参与进来,收购这些银行的健康盈利资产与业务,只有这样,金融体系才会慢慢恢复生气。
然而,政府对银行的救援与补贴已经让西方的很多金融机构变成了怪物,它们的存在已与市场活力毫无关联,而全凭纳税人的钱苟延残喘。现在,英国最大的几家银行的多数股权都把持在英国政府手里。政府并不想这么做,但是它已经把公民的钱大笔花在这些银行身上了,于是收购股份变成了它自我辩护的唯一手段。现在呢,当然了,这些银行已经变得政治化了。政府官员们不断插手,比如对银行家拿多少钱开始立法。刚才,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要银行大量贷款以使经济上浮,一转眼,他们又让银行小心谨慎,重建资产负债表。坦率地说,政府官员们的确不善经营商业,他们也不该做这样的尝试。
由于英美两国金融产业庞大,这两国受金融危机打击最大。他们所采取的政治解决方法一直靠大规模的借钱来维持。你可以说,他们已经靠借钱摆脱负债了。他们拿借来的钱去堵眼前的金融黑洞,他们把未来的钱都借到手了。现在,英国至少要花30年的时间才能还掉它为挽救自己而借来的债。
所有这些借债—加上英国也一直在为推进经济而不断在印刷钞票—显然都产生了某种后果。危机使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继续萎缩,失业与破产持续攀升。然而,有人觉得,经济状况原本可能比今天更糟。英美经济是在衰退中,但看起来不像是相当深刻或持久的衰退。我们已经通过借钱和印钞走出了危机。
然而,这一切还是有代价的,而且会由整个世界分担。随着借款利息的支付,英美两国将变得比现在穷,高额的利息将迫使其削减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这意味着,他们从远东和欧洲这些地方进口的货物会减少。他们将减少日本和德国的汽车购买量,减少到西班牙和泰国的度假次数,减少从印度和东欧获得的服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因而,靠政治解决金融危机—把纳税人的钱砸进去—是个糟糕的办法,这不仅仅伤害那些这般行事的国家,还连累与西方进行货物与服务贸易的所有国家。中国已经感觉到经济下滑,尽管它的很多贸易伙伴,比如澳大利亚,受到的冲击都没有美国那么大。
这对于中东石油国家来说可是好消息。尽管其石油出口可能受西方国家牵连而稍微下降,但他们的财富依然巨大。当然,其中很多国家都想借机发展金融服务产业,赶超伦敦或纽约。让我们期盼,他们不会像伦敦或纽约(或至少华盛顿)那样,把事情搞得一团糟。